網頁點播-

生活工作中如何積功累德(下)

  成德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中午吉祥,阿彌陀佛。

  剛剛我們一開始有提到佛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代表我們要不執著是不容易的。老和尚講學佛要認識釋迦牟尼佛,其中有一點,他老人家五時說法,一開始講《華嚴》,境界比較高,給法身大士說的;接著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接著才是純大乘,般若;最後是法華涅槃時,成佛的《法華》。五時說法我們要去體會,修學要有基礎。所以師長強調扎三根,做人做事的基礎。

  我們剛剛也提到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其實學佛我們具體的講,也是學做人,也是學做事。佛法是覺,學覺悟,在哪裡覺悟?跟人相處,處理事情。你不能每天很歡喜念佛,但是處理事都沒有章法,問題很多。照理講,我們佛念得入心,心境有提升,你處理事情應該是進步的。心行一如,行為跟心是相應的,所以我們念佛得力了、提升了,也會表現在做人做事上。

  諸位同修,你們家裡的人會不會反對你們做人進步?會不會?不會。會不會反對你做事進步?不會。會不會反對你學佛?當我們把佛學在相上的時候,沒有用在做人做事上,可能家裡人就覺得他學了之後怪怪的,學了之後迷了,我們得解救他,叫互相解救。但這個問題根源我們得探討清楚。比方舉個例子,有個同修就說了,「我父母是很善良,但是給他介紹淨土法門都不接受,因緣善根不夠」。後來我就跟他聊啊聊啊(因為他來接我),他就提到了,念佛真好,我每一次上班以前都念一個小時,我這個早課做多久,他說我父母、太太都叫我別做那麼久。他們為什麼叫自己別做那麼久?他那種用功勁,家裡的人怕他出家。大家注意,我們真學佛了,精進起來誰也感受不到了,誰擋住我精進,見一個殺一個。

  那天有一個同修說了,為什麼我很想精進老是來事情?大家起這個念頭,代表來事的都是誰?都是冤親債主。我們剛剛探討過一個問題,境界障礙不了自己,是自己的心念障礙了自己,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識到,不然會把責任推出去,「都是他讓我這麼生氣的,他太過分了!」有沒有道理?萬法因緣生,他只是個緣而已,因在自己身上。尤其我們又是跟著師父上人學習的,我們不能我跟師父上人學的,這樣會增長傲慢;是什麼?學是什麼?學是效法,跟他老人家愈久了要愈像他老人家,這才叫學。我們看他老人家表演的,「依梵網菩薩心行」,梵網菩薩心行就是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修自性覺正淨法」,老和尚是在每個境界提升他的覺正淨,這叫會修行。老和尚引禪宗說「你會麼?」大家有印象吧?接著就是老和尚最常講的其中一句法語,「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會修行」。老和尚很柔軟,不起心不動念我們不容易,這個到極樂世界再幹,現在盡量要減少分別執著。在境界裡面一觀,我有沒有分別執著?我們一動情緒了瞋就起來了,要馬上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執著勁一起來,你就感受不到別人。

  剛剛我們有提到要體恤人心,這是我們本有的,慈悲也是我們的真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我們的真心。本覺本有,一定可以恢復;不覺本無,一定可以去掉,信心要建立在這個真相上。我們要能觀照到自己念頭,這是分別執著念,看到了我們才懂得要把它放下。其實當我們自我放下、念念為人想的時候,就容易感受到別人的心情,因為同體大悲是我們本有的能力。今天假如我們學了佛,身邊人的感受我們都不知道,那這可能有一點學在相上。你那個精進很用力,其實身心都不是放鬆的。身心不放鬆,要領悟義理不簡單。一個人對義理要領悟得愈深,身心一定是放鬆的。大家看過魚在水中游沒有?探理宜柔,你要深入那個義理要優遊涵泳,始可以自得。你們有沒有看過那個魚肌肉僵硬?沒有吧?

  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你在專心念佛的時候,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這是江味農居士說的,我不敢亂講。因為這個法門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因為你專注念佛的時候,其他的妄念沒進來,叫應無所住;可是又一聲接一聲,叫而生其心。《金剛經》是法身的境界,我們居然在凡夫地、凡心用持名念佛可以入法身境界,所以是妙法。江味農居士說的,「能滅重罪,能消重業」,而且「無異念實相」,跟實相念佛平等。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

  這個同修他講到精進,我就舉了夏老說的,「以調伏習氣為精進」。你看我們連一個詞,精進,我們會不會馬上生起一個相叫精進?你假如覺得這個相才是精進,你有可能那個執著點就產生了。你一有執著點,你就不能像水一樣隨圓就方到因緣裡面去。那個冰塊就有執著了吧?這個冰塊太大了,容器裝不進,可是它變成水就裝進去了。夏老這句話也是在提醒我們,精進不要著在相上的精進,是實質上我們放下多少習氣,這是精進。而習氣當中就是要放下自我為中心,因為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我執變現的。你抓到這個本質,那應該在一切境緣當中把我執愈來愈放淡,怎麼我們一精進起來別人都感受不到了?這從理上講有點怪了。但事事無礙的,你感受到對方的心,家裡人的心怕自己出家,因為他是全家的經濟支柱。他修得讓家裡人擔心他出家,他已經讓家裡人都很不安,他沒有感覺到。

  所以佛陀般若講二十二年還是很有道理的,但我們要把基礎扎好。其實說實在的,這個基礎,學做人做事還是不斷的在替人設想。師長有一個妙法,叫念念為他人著想。這句話我們熟不熟悉?很熟悉。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認真做它三個月?假如能認真做這一句,慢慢就變習慣。所以修行都得練,才能慢慢不只是理論,還要落實在事相當中。

  這一次我們來參加法會,相當難得的因緣,我們要去感受這個因緣的不易,你就會倍感珍惜。我們看到我們道公長老主法,帶的這些悅眾法師,他們那個做得很誠敬,我聽同修們說,在法會過程就不知不覺很感動,眼淚都止不住。那種眼淚洗濯垢污,顯明清白。尤其又有機會一萬多人一起做「三時繫念」,每個人都誠心去做,真的是光光互融,不只主法的法師在加持,還有誰加持?在座每一個人都在加持,做自己的增上緣,這是難得的緣分。你看念著吉祥偈,祝福著眾生都吉祥。包含義工有一千多人,來自全球各地,大江南北,我們一問哪裡來的就很感動,跑那麼遠到我們香港來支援這個法會。包含我們看昨天梁道長,雖然他用廣東話講,奇怪,我好像聽懂一半以上。就是我們很佩服,不同宗教,老和尚的德行可以感動其他宗教的長老級的人物那麼深。包含昨天周神父,那段話我很想把它抄下來,那種對老人家的感佩溢於言表。包含這些致詞的貴賓,個個都是真心在講。

  還有我們昨天傳燈,同修們都排演得很好,我們每個人都拿著一個燈,透過這個儀式把我們心燈真的點亮。大家昨天都點亮了吧?老和尚那個燈點給誰?

  大眾:自己。

  成德法師:善哉善哉!可不能說點給誰?他、他。請佛住世,老和尚說要先請自己。這個教誨很重要,我們以他老人家之志,以師志為己志。尤其做榜樣,老和尚說的,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社區、從我的單位做起。不要小看從自己的單位做起,稻盛和夫從他的單位做起,你看他的影響力不輸給弘法的人,幾千個企業主向他學習。五十三參裡面有個大商主,我們香港企業家不少,大家好好努力,以後就人家稱港商。你看有晉商,有徽商。

  我們現在各行各業都要回歸,老師要回歸師道,醫生要回歸醫道,領導人回歸君道。甚至於講得更細一點,每個人的本分,我當爸爸要回歸爸爸道,當媽媽回歸媽媽的道,都要盡這個本分。行菩薩道,各行各業可以行菩薩道,這是佛法的圓融。還有,每一個角色都可以行菩薩道,就像「太太」這個稱呼,周朝傳下來的。你看一講到太太音樂就響了,天下太平之根本。印光祖師說的,天下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她在這個角色上,太姜、太妊、太姒,出了幾代的聖賢子孫,所以周朝快八百年,幾乎佔中華民族的六分之一,這個德厚了。有這些榜樣,大眾的信心立得住,學佛好,學傳統文化好。台中蓮社李老師創辦的,他們有一本書叫《佛化家庭》,佛弟子成家的要好好看一看,你的家庭就是榜樣,你就是廣修供養,你們家就是普賢菩薩的法界。都沒有離開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而且現在我看香港的家庭也有不同種族的,嫁給華人以外的,不同種族的,還有不同宗教的。老和尚這個宗教團結在我們香港做了很好的基礎,有這樣的基礎,不好好把它做下去太可惜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我們香港的團隊是老和尚到哪就到哪,這叫御前侍衛。老和尚到蘭彼得,他們就到蘭彼得。看到我們這些幹部在倒垃圾,我都很慚愧,幫我們蘭彼得倒垃圾。老和尚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他們就到了。老和尚晚年都留在香港弘法,這是跟香港的緣分,所以加持力很明顯,害我一開頭就開了一個半小時,老和尚加持太強。包含我們祭祖,所有這些參與的人,我們從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能感覺到誠敬,對我們就是一種教育、一種攝受,這些禮生、樂生、讚生。而且祭祖叫吉禮,想著祖先,這個心就是知恩報恩的心,就得福。有一對夫妻是長期沒辦法懷孕,好像莊嚴法師給她建議,妳去做一次禮生,後來做完,聽說是跑到英國去做禮生,結果回來就懷孕了。

  不忘祖德、知恩報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特色,而當我們參與這些法會的過程,這是成就我們用真心的一個因緣,我們不只做禮生、樂生的時候是這樣的誠敬,我們要把這個心境用在一切處。我們一千多個義工,我們把這幾天對待人的態度完全用在回到我們自己的家庭、單位去,這就是華嚴的修法,一即一切。像我們在做義工,我們的心境,首先我們是服務人,服務人就是禮敬諸佛,就是廣修供養,服務人都能替他設想得很細緻。成德自己從因緣上看,第一站是海口,當時就比較是在領導的位置。其實自己替人設想的心還是很不足,我自己是最小的,又是兒子,兩個姐姐。我們很多同事,他們那種替人設想的心很細緻。我記得馬來西亞的一個校長去參加課程……提醒大家要多多參加課程。我們挺懷念當時在西貢辦的那次課程,西貢,那是七天班還是五天?七天,很懷念。老和尚也是強調,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辦課程很重要。

  這個校長來,他習慣睡高的枕頭,所以第一夜他就把枕頭摺起來睡。我們那個同仁很細緻,他看到那個枕頭中間有一個痕線,他就再補了一個枕頭。這個校長一回來看到另一個枕頭,他就很感動,我們服務人的心就很細緻、體恤。包含我們參與義工是參學的態度,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跟我們同部門的人學習,甚至於是跟來參與課程的,我們都向每個人學習。大家想一想,老和尚在講經的時候提善財童子的次數多不多?

  大眾:多。

  成德法師:愈多就是愈重要的。請問大家,善財童子是誰?

  大眾:我。

  成德法師:我。善哉善哉!請問大家,你這一生要不要往生極樂世界?

  大眾:要。

  成德法師:往生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就作佛了。我們這一生要作佛,我們現在的樣子像不像一生作佛的樣子?這是佛經裡面的表法,當生成佛,善財童子是榜樣,所以我們現在目標是當生成佛,那當然要像善財童子。善財童子是只有他是學生,其他的都是老師。我們有這個心境,大家去感受感受,只有自己是學生,其他的都是老師,他這樣的心境過一天會不會有進步?善的、惡的,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他一天就有進一步。每天都這樣,那不得了。所以印祖說的,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剛剛跟大家提到,老和尚說他是「依梵網菩薩心行」,一切眾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只有自己是學生,「修自性覺正淨法」,在一切境界當中,讓自己清淨、平等、覺悟的心在往上提升,有沒有愈來愈平等,平等恭敬每個人,「入華嚴無礙境界,住彌陀寂光淨土」。老和尚是這麼用功的,我們當他的學生,內行人看門道,要效法他。入華嚴無礙境界,我們剛剛探討到,境界障礙不了我們,是我們自己的念頭。這一點真體會到了,不會去責怪人,不會把責任推到外面去。

  我們看佛陀,我們要看懂佛陀。《金剛經》講他做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他的肉。諸位同修,你們遇過人家割你肉沒有?沒有。遇到這樣的境界,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境界裡面,我不起瞋恚,我不起報復心,他的忍辱波羅蜜成就了,本來在彌勒菩薩之後才成佛,就因為這個境緣提早,超越了彌勒菩薩。諸位同修,釋迦牟尼佛表演給誰看的?

  大眾:我。

  成德法師:善哉善哉!不能讓佛白表演。老和尚說你聽經的心態,自己是當機者,講給我聽的,表演給我看的。這個心態一起來,就很珍惜老和尚所說、所表演的。

  我們都知道老和尚在台灣三十多年弘法,最後韓館長一走,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你看這種境緣,老和尚在這個境緣裡面修,寫下了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老人家面對逆境惡緣都是快速提升,我們是他的學生,我們要看懂他的表演,我們也會在逆境惡緣當中快速提升。老和尚把毀謗侮辱他最嚴重的人給他立牌位,在我們攝影棚裡面有。諸位同修,你們立了沒有?沒有立,那還是打成二邊。老和尚所講所做的馬上我們用上,就入不二了。我們要像老和尚,這樣叫跟他學,五十三參的心態。

  還有,我們每一次來做義工是來考一考自己的狀況。我們以前讀書都有段考,才知道我們這一段學得怎麼樣。不知道我們諸位義工你們考試考得如何?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麼辦,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練。像成德就覺得好像有一段時間在考事情可以多,心不可以煩。當你事情愈來愈多,怎麼又找我?你就火燒功德林,情緒上來了。你要提醒自己,佛菩薩安排,安住當下。反思反思,這不是我攀緣,既然必須面對了,我就隨緣順受為忍辱。這是夏蓮居老居士對六度的註解。

  我們得要清楚我們當下在考什麼,不然稀里糊塗的,時間精力都過去了,就很難在境界當中提升。歷事練心,能經歷這些緣,練出真誠,練出愈來愈無求的清淨,愈來愈平等的恭敬,愈來愈覺悟。我們剛剛說面對境界要清楚,你去處理事才能處理好。有一次剛好我跟同修交流,我講完說面對境界要清楚,有一個同修說,到底要怎麼清楚?他問得好不好?

  大眾:好。

  成德法師:對。大家想一想,怎樣才能面對境界清楚?這個時候老和尚的教誨有沒有起來?經典的教誨有沒有起來?我們要用經典去思惟。在夏老的教誨裡面有提到,你念佛處事都要用第一念,不要用第二念。第一念就是真心,清淨慈悲的心。他老人家敘述得很仔細,所以祖師的法語是寶!他提到,你處理事的時候廓然而大公,你一定要沒有私心,你一瞻顧得失,你有得失心了,你看人看事就不清楚;你有計較人我,人我是非的心一起來,你的愛憎就現前。你喜歡的人看不到他的問題,你討厭的人也看不到人家的優點,搞得團體裡面就在那裡爭對錯,甚至分成兩派去了。我們到佛門來是積功累德,可不能搞成破和合。廓然而大公,一切都以大局為重,大公無私。所以「公生明」,你公心,你就明白清楚;「誠生明」,要真誠。這是弘一大師《格言別錄》裡面的一句。真誠,你看人看事才明白。我們對人有成見,把別人過去的印象落在心裡了,你那言語就不懇切了。你對他有看法,這個心念就會跟他起交感,就互相有看法。他過去有不對的你都不放心上,你跟他這樣一相處,他覺得我以前錯的你都沒有放心上,慢慢你就感動他了。還有「從容生明」,就是我們的心要是從容不迫。事情一來,你不能著急、不能慌,你要提醒自己先定下心來,有佛法就有辦法;心一慌,根本經教就提不起來。而且一個人心要從容安定,是不是事情來的時候就我要從容、我要從容?什麼時候從容?「步從容,立端正」,都要習定,不能浮躁。我們求學,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下來。什麼時候提醒自己不要浮躁?走路,「寬轉彎,勿觸棱」,我們這幾天有沒有撞到東西?你要在生活當中檢查自己的狀態,你才能在每一天當中進步。「凡道字,重且舒」,急的人講話就愈講愈快,他一快就入無人之境,我講話就這麼快,你要習慣。這個不對,佛法不是這麼用的。在什麼時候放下自我?每一時每一刻,跟人談話的時候能觀照到人家的狀態,比方說你在講話的時候對方這樣了,你就要馬上把話放慢。你感受到他的狀態,你就會調整自己。大家看《弟子規》其實也都是在修這顆心,從容你面對境界才能不慌張,才能看清楚。

  所以不要計較人我,不要瞻顧得失,不要激於意氣。有時候人家講幾句,那個意氣就上來了,走,幹!出事的。你看古人考慮這些考慮得很細,「盛怒中勿答人書」,你很生氣的時候不要寫信給人家,用現代的情況,不要發微信過去,到時候一發兩分鐘過了收不回來了。或者先打草稿,打著打著心比較緩下來了。你看以前的建築,你本來我非跟他理論不可,結果一進門,人家三進宮、四進宮,然後你一進去了還給你先喝杯茶,這個氣馬上就下去了。我看你們有沒有注意聽,開玩笑。我去西方的時候,我看他們那個房子,一進門就直接衝門口,都沒有一個小道彎一下,一進去一開門,砰,一拳就打過去了。你看我們這建築裡面,它也在體恤人心的一些安排。《格言別錄》真的教人情事理,弘一大師晚年做的這幾件事都有他的考慮。我們以前都是大家庭,人情事理從小就鍛鍊,你不鍛鍊這個頭都被敲昏了,就很敏銳。

  「盛喜中勿許人物」,你很高興的時候不要「沒問題,包在我身上」,不可以的。這種情況我常常犯,現在也要經好幾事長一智才行。所以不能激於意氣,不能牽於感情,感情一起來你就不能用公心了。你一不用公心,團體的向心力、團體的這種認同度就會開始下降;你大公無私,大家佩服,向心力愈來愈強。這都是教我們用第一念,你面對境界就清楚了。在我們當義工服務的心態當中還有一個為人演說,我們一舉一動表法,讓一萬多來自各地的說下次一定要再來香港參加,你看這些義工都這麼好,這個表法的功德就不得了。

  我們今天的題目是「如何在生活工作中積功累德」,其實用真心就積功累德了。所以我剛剛講的都是這個題目,OK?這有一點推脫責任。老和尚有講過,功德跟福德的區別,你修福行善不著相就是功德。你求回報就是著相,你求別人讚歎就著相了。做了心上都沒有,都是應該做的。我們佛門有個公案,體會得就比較深,梁武帝遇到達摩祖師,「朕自登基以來,建寺廟四百八十座,度了十幾萬人出家,朕有沒有功德?」說實在的,他假如有觀心為要,你遇到的是一尊佛,開悟的聖人,你還在那裡朕,你應該弟子,是吧?你看他的態度,一切法從心想生,整個境緣也是他心想生。達摩祖師就回答他:「並無功德。」假如是福德,福德很多,但功德,真心相應才有功德。而老和尚說五心,一有一切都有;一個沒有,其他四個也沒有。你說我很清淨,但是我不慈悲,不可能。你說我很真誠,但是我不平等,沒有,這個是真心起用的狀態。老和尚說,真誠是體,清淨平等覺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梁武帝夾雜了要人讚歎的心念,所以他的功德就因為這一念翻轉成輪迴的福報。一念,他這一念假如沒有轉錯,他一定往生極樂世界的,是吧?他修那麼大的功德。

  所以佛的大乘法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接下來這一句很重要,「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我們今天來做義工,我們還會起情緒,要檢查了,可能在我們付出的過程有夾雜求的心,結果一遇到不滿自己的願,可能情緒就起來了。這個時候能夠反觀自照,那就有很大的受用。我們佛法是重實質,實質是要放下貪瞋痴慢疑,不能進了佛門貪瞋痴慢疑換對象,變成貪法、貪功德。人會貪功德的,我記得二十六年前,當時候我們出去吃飯,三個人去付款,結果他們三個都很想出,其中一個人把另外兩個人的手壓下去,今天一定是我出!另外兩個人臉很臭。他就三個一起出不就好了嗎?他搞得人家不高興,不是惱害眾生嗎?你看你那時候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都很好。人一執著起來,今天這個功德我全包了,貪功德。真的都要在境界裡面我們來反觀。

  所以我們隨時跟五心相應就是功德。老和尚有一段很精闢的開示,念佛這個「念」,今心,心上真有佛。心上有佛了,不只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是念佛,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就像剛剛跟大家提的,這個同修說了,我想精進事情都來,當我們起這個念頭的時候就會煩躁,我們就會跟境界對立起來。我們修行人要敏銳,不能跟境界對立,那個對立就有情緒在裡面。逆來順受,然後不挑境界,一挑境界就是分別執著。你就想著這個事推不掉了,我沒有攀緣,推不掉,佛菩薩安排,這個心才能安住當下。我們的心不安住當下是沒有辦法保持正念的,當一件事情來你很不甘願的時候,煩惱就起來了。《金剛經》有一句話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有時候遇到一個事,那個腦海裡就浮現過去的事情,然後就影響自己當下的情緒;或者一遇到事情就擔憂未來,那就是未來煩惱。我們都要警覺到,這就是煩惱起來了,趕快怎麼樣?阿彌陀佛。面對境界怎麼清楚?佛號不要斷,對境界就愈來愈清楚了,因為妄念少了,煩惱輕智慧就會長。

  我們把老和尚這句法語再延伸一下,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應酬是功德,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功德,那我們慢慢就過佛菩薩的生活,就是用真心。所以老和尚兩句法語:「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諸佛教我如是存心;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菩薩現身為作示範。」這二十個字是老和尚的心法,我們把它放在心上,面對境界我們能提得起來。心用五心,行為依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樣生活都是功德。修學的基礎是三福,要重視,尤其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太上感應篇》;「修十善業」,落實在《十善業道經》,我們做到了就是善男子、善女人。

  在《感應篇彙編》當中有提到一個例子,宋朝鎮江有個太守叫葛繁,他行善積德四十多年沒有斷。我們修行人要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助修就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其實就是敦倫盡分,這是助修。第十八願說的,「所有善根,心心回向」,你所有的助修都不求世間果報,都是迴向往生極樂世界,這麼修一定成就的。人家很佩服他行善四十多年,就請教,他說也沒有別的,每一天生活可能看到哪個東西沒有擺正,有可能有人會踢到,趕快把它擺好。大家有沒有在路上曾經走路的時候看到石頭?

  大眾:有。

  成德法師:我們一想,說不定哪個騎腳踏車的人剛好在看手機,沒注意到可能就跌倒了,這都是行善積德,積德累功。感覺到人家會口渴了,適時的端一杯水過去。一天可以做多少善事?你有一顆為人想的心、慈悲的心,那每天都可以積功累德。這個例子也非常可貴。

  工作中一個人要積功累德,首先不能讓父母、老師、領導生煩惱,就是我們不對的行為讓他們生煩惱了。你說我們都安不了父母的心,我們可以安眾生心嗎?這不容易,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弟子規》是孝親尊師的落實,我們有去用在工作當中,那領導會覺得我們辦事很穩妥。比方「見未真,勿輕言」,「事雖小,勿擅為」,你不確定的事還是要去確認一下,「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你都沒有去確認、請示,啪就做過去了,有時候看起來是一件事,你都沒有確認清楚,到時候還要不知道花多少倍的時間去補救它。

  李老師有整理一個「七個及時」,都是《弟子規》的句子,這個我們協會再放,放上去可以提供給大家做參考學習,因為這些句子是我們每天都會用到的。諸位同修,你們覺得父母放不放心你?你覺得老師、領導放不放心你?那我們要從這裡下手,不能講得太高了。工作上七個及時滿重要的。

  其實有時候我們在跟親戚朋友相處的過程,我們經歷的這個事有時候不知道問題出在哪。比方說舉個例子,有個媳婦,她覺得她跟過世的婆婆關係不是很好。她有敘述一些情景,比方說她的婆婆會去跟她的同事講她哪裡不好、哪裡不好。她就跟她婆婆說:「媽,我有不好妳可以直接講我,妳不要去跟我的同事講。」諸位同修,她這麼做對不對?她很真誠,跟我講就好,不用去跟同事講。她敘述這件事的時候,是要表達她跟她婆婆的緣不好。可是重點來了,我們有可能在經歷事的時候不知道自己錯在哪或者自己可以提升在哪,然後總結就是過去生的冤親債主,這個總結就好像都是很正確了,這樣不能經一事長一智的。

  真的是古人的書我們讀了就多懂一些人情事理,言語不能太直接,要含蓄。她婆婆都這麼大年紀,妳說妳不要去跟我同事講,她婆婆怎麼回答?「我沒有!」我們假如懂得要含蓄,「媽,我這個人習氣很重,拜託拜託,我有什麼問題,妳一定直接跟我講,那妳就是我生命中的貴人。」大家注意,你們不要回去講了一次又來找我,沒用啊!多講幾遍。有一些關係是講一遍就通了,有一些關係可能要講二十遍,是吧?過去生的緣千差萬別。為什麼說打開古聖先賢這些書?確實我們會受益。而且你今天在處理人事問題,你不要又把其他的人扯出來,「媽,妳不要去跟我哪個同事講」。妳婆婆說,給我記住。本來是去處理事情,愈處理人事牽扯愈複雜,處理人事問題要低調、要柔軟。

  她又敘述了另外一個情境,她說我公公去世了,辦告別式,請了法師來,我婆婆就叮嚀我好幾遍,妳趕快供養法師。結果她去供養,這個法師都說不用了、不用了。這個法師跟他們家交情不錯,認識幾十年了。結果後來她就跟婆婆說,媽,好幾次了,人家法師不收,我們下次再供。她媽媽的臉馬上喀,然後她就開始念佛,不能被轉、不能被轉。她警覺性很高,不能被轉,那麼多親戚朋友來了,我得心很平靜的去面對。但是她沒有顧及到一個人情,《訓俗遺規》裡面講,人老了就像小孩一樣,你不順著他,他心裡就堵住了。所以孝順,為什麼配一個順?有沒有道理?我們讀過之後體會到了,古人這種人情事理的體察非常細緻,妳只要去跟法師說,法師他是弘法的人,妳讓他理解她的婆婆,法師一定會接受的。

  我跟她講了這兩點,她很可貴,她說雖然我婆婆往生了,可是我現在要伺候我媽媽,假如這些點我沒有體會到,可能我在伺候我媽媽的時候這樣的情況還會產生。所以我們經歷過的事假如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同樣的問題會再出現的。所以我們都要在生活工作當中學人情事理。

  還看到《訓俗遺規》裡面講,為什麼父母都疼最小的孩子?還分析出來,為什麼?因為人一二歲的時候很可愛,到四五歲的時候東碰西碰就很討厭,結果那個最小的沒人跟他比,所以他那個可愛的影像就定格在父母的腦海裡了。我們懂了這個道理,警覺性就高了,對待孩子一定要平等,你一稍有對那個小的好,馬上不平就產生了。我們遇到一個家庭生了四個孩子,那個老三嘴巴翹得很高說:「我媽媽不公平,我小弟弟去上廁所就十五分鐘,我上就十分鐘。」大家注意,這孩子才十歲,你說這個影不影響他的心情?一個人對父母有怨,你說他會快樂嗎?他人格會健康嗎?都要體會到。你看這個平等心多重要,你不修平等心,你們家就有問題了。

  在工作當中老和尚的法語,「現代生活十則」,很有意思,光這個嘴巴就三條,「嘴巴甜一點」,大家不要著相聽這一句話,不要變成諂媚巴結,嘴巴甜一點,多讚歎人家,隱惡揚善;「說話輕一點」,和顏愛語,勸諭策進;「微笑露一點」,面上無瞋供養具。老和尚說我們佛門第一堂課誰幫我們上的?大家這堂課畢業沒有?這堂課有沒有畢業很好測試,不用發考卷,你去照鏡子就知道了。假如這堂課有上好,嘴角一定往上,習慣。那個嘴角往上,元寶縱使掉在旁邊,都自然滑到正中間;你嘴角往下,哪怕元寶掉在正中間,最後還是滑掉了。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待人依六和,我們修六和敬。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和合團體,一切無礙。和氣不只生錢財,和氣生人才。我們都是在團體裡面不斷的在學習、在成長,一和氣,大家在團體裡很放鬆,不懂就問,不會就學,錯了就改。不能營造一個緊張吧啦的氣氛,大家嚇得都不敢做事情。這是無形的一種磁場,有時候看不到的比看得到的影響人心更大。

  六和敬最核心的是「見和同解」,老和尚指導得很好,我們放下自己的見解,完全依佛經,依《無量壽經》。成德再加一個,依老和尚的教誨,因為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我們一探討、一開會了,我們依老和尚的經教,這就容易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團體有團體的規矩,我們定好,而且定這些都是有經典的依據。比方說動了東西要放回原位,下面標一個「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這樣就讓團體的人感覺所有的經教就是生活。

  「身和同住」,大家一起生活工作,我們能包容。「口和無諍」,言語忍,忿自泯。黃念老的六忍,今天不能再開了,這個六忍一開……但是講得非常精闢,你看後面的慈忍,我們都念念為人想不容易發脾氣,因為有我才會發脾氣,我瞋。還有喜忍,就是我們剛剛講的五十三參,不只不發脾氣了,他來成就我的,歡喜接受考驗,他在提醒我的內心還有哪些煩惱,一下煩惱就轉成菩提了,感恩他,就一念之別,差別很大。「意和同悅」,大家一起分享,我們結束了分享這整個法會自己的收穫,大家互相相觀而善,提升得更大了。

  最後是「利和同均」,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我跟我同仁說,我的錢就是你們的錢,你們的錢還是你們的錢,不然他聽到第一句就開始緊張了。佛門,老和尚說的,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都是心地功夫,所以老和尚都是把他修行的心地功夫和盤托出的。我們有時候慈善團體,比方說跟人家印書,第一次,發發心,人家跟你第一次配合就很有壓力了。不惱害眾生,你要讓人家發心是自然而然,而不是被你要求出來的。他跟你有壓力了,慢慢可能就不好配合了。

  當然我講這個話心裡很有底,為什麼說我的錢就是你們的錢?因為我是出家人,我的錢就是用在辦教育、為正法久住,所以你發這個心,我不支持你我有過失。我們看到老和尚,年輕人發心,全心全意支持他們,讓他們不要有後顧之憂,這是老和尚表演給我們看的。當時候吳董事長去了,到英國來蓋一個大飯店。那個不容易的,整個他們英國的法令,這不容易。但是我們當弟子的聽了老和尚這麼講不能著在相上,依義不依語,這佛的四依法。老和尚為什麼要這麼建議?就是讓年輕發心的弘法人員不要有後顧之憂,每個人兩間房間,一間休息、一間讀書,什麼時候肚子餓了,走出來就有buffet可以吃,自助餐。我沒有念錯吧?我們當弟子的聽到了,依這個義理就是要護持這些發心的年輕人。我們就要體恤他,怎樣才能讓他不要有後顧之憂去做。當然說實在的,教學不容易,現在的年輕人也不是每一天都泡在書裡他就成了,有時候都泡在書裡變書呆子了,都要因材施教,但是老人家這種護持年輕人的心我們當弟子的要效法。這個修六和敬。

  師長的生活十則還有提到「腦筋活一點」,不要太死板,要會變通。頭部以上就有四句,我是這麼背的。再來,很有趣的,「行動快一點」,不要拖拖拉拉,但是行動快一點不能急躁,隨時都不能著在文字相上,要觀自己的心。追頂念佛好不好?追頂念佛的目的是什麼?讓妄念不要進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假如你追頂念佛念得心臟都快跳出來了,你還追嗎?那你就學死了。修行靠個人,你要了解你自己的狀態你才能受用,所以都不能執。「效率高一點」,做事的方法還是要講究。為什麼每一次一個因緣完我們要總結經驗?你做事就會愈來愈純熟,考慮得愈來愈周到。可不能事情一結束了回去睡一個大頭覺,最後這些經驗都沒留下來。經驗留下來就給後面的人很大的益處,這叫廣修供養。這也是禮敬諸佛,就是我們對這個緣分的禮敬,那麼多人來支持,我們讓他發揮到最好,利益到最多人;也是稱讚如來,因為留下來人家好的就要記錄下來,也是稱讚如來;還留下來自己不足的,叫懺悔業障。都沒有離開普賢行,工作就是功德。

  再來,「肚量大一點,脾氣小一點」,都要能包容。還有「做事多一點」,別人不肯做,我多承擔,「理由少一點」。很好背,多少、大小、快高,還有脖子以上四點,這都是老和尚的法身舍利,就指導我們在工作當中了。處世修六度,六度普賢行我們用出來了,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處事待人接物都是功德。

  剛剛有跟大家提到,老和尚講《妄盡還源觀》講了兩遍。而且老和尚在經教當中專攻《華嚴經》,他老人家表演,這個時代覺得最複雜的是宗教跟宗教,他老人家花了一年左右,新加坡九大宗教團結起來,這展現《華嚴》的無礙。而賢首大師《妄盡還源觀》顯一體、起二用、三種周遍、菩薩四德、五止六觀,其中篇幅最多的、老和尚講解最多的菩薩四德。佛法管用,我們遇到境界肯提起來,都能解決問題,再嚴重的問題都能解決。大家相信嗎?

  大眾:相信。

  成德法師:就跟中醫治病一樣,這個人病了二十年,但是你只要找到病根,他還是可以慢慢恢復的,不會不能治的。

  我們注意,十九世紀最大的威脅是心臟病,二十世紀是癌症,二十一世紀是憂鬱症,心病,我們得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為什麼?因為憂鬱症是心病,要心藥醫,要把經典開解出來,讓大家懂得怎麼去用,怎麼去解決問題。老和尚為什麼推崇《群書治要》?因為裡面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華。我們香港聖賢教育學會印的《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的智慧》,就是依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大綱領,大家遇到家庭的問題可以去翻那個齊家的部分,都能解決。

  菩薩四德,我們現在面對的所有事,都可以依這四個原則來處理,佛法真管用。老和尚說,不管用學它幹什麼?這是老和尚的信心。

  第一,「隨緣妙用無方德」。諸位同修,我們每天遇的統統是緣,所以菩薩四德什麼時候用?anytime、anywhere,隨時隨地。你不用菩薩四德就是用輪迴心造輪迴業,差很多。隨每個緣妙用,妙在哪?妙在佛號提得起來,妙在不起情緒,妙在念念為大局、為他人考慮,你就不會情緒用事了;用在哪?自受用、他受用,就在你所面對每天發生的事裡面你提升了,相關的家人、朋友、同事也跟著提升,因為你表法出來了,你把佛法用出來了,人家看了感動佩服,大用。無方是什麼?沒有一定的方式、方法,你得因人、因事、因地靈活去用,不是死板的。

  再來,「威儀住持有則德」,身教,有則就是以身作則。威儀住持,不能隨順習氣,一舉手一投足依三根、依老和尚的風範來做。

  「柔和質直攝生德」,言教。身教在前面,言教在後面。今天假如我們跟親戚朋友講了人家不是很接受,很可能我們身教不夠,人家不夠信任我們,別講太多,講太多叫攀緣。《論語》說的,君子信而後諫,人家信任我們,我們才好勸他。人家為什麼不信?我們做得還不夠好。我們不能感動人,我做得還不夠。

  最後一個,「普代眾生受苦德」。因為現在的事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要有耐性。你不能做一下,沒有用,這都是耐性不夠。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耐心去陪伴。

  這四個原則遇到事去思惟,我們都知道我們有哪些功夫要下,就不會在煩惱當中打轉,趕緊用功在這四個重點上。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