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出眾的軍事才能之外,他還給了我們什麼? - 第38集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句話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意思是說:恬靜以修繕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諸葛亮因為蜀國效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教育自己的兒子諸葛瞻,於是就寫下《誡子書》給八歲的兒子,教育他要正直做人,今後要為國效力,做一個有用的人。諸葛先生不僅言傳教子,而且身體力行,至今對我們依然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諸葛孔明 蓋世清貞 鞠躬盡瘁 不別治生
諸葛亮,字孔明,謚號「忠武侯」,是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在漢朝末年的群雄征戰之中,劉備繼承漢統稱帝,建立了蜀漢,他任命諸葛亮為丞相,來統理軍國大政。
身為主上最為得力的輔佐,諸葛亮把自己的身居次位擺得很清楚。他極盡忠誠的完成為人臣子應盡的職分,所有的功勞都歸主上所有,縱使自己才識過人,也從未凌駕於君主之上。而劉備也視其為至為信任的股肱之臣,對他備極尊重。這種君臣間的知遇之交,可謂曠世少有。
章武三年春,先主劉備病情加重,他下詔把諸葛亮召回成都,對他交代了後事。劉備說:「丞相您的德能才略高於曹丕十倍都不止,您必然能夠興復漢統、安定國家。皇子的才德並不足以持國,他繼位後,勞煩丞相您來輔佐他。如果他能夠體念我們蜀漢的天下是多麼來之不易,還肯爭氣的話,您就對他多加教導;倘若他不肯振作,朕授予您廢除他的權力,到時候蜀漢的朝政就由您來親自統領操持。」
諸葛亮聽到這些話,泣不成聲的說:「臣常念皇上浩浩恩典,常思效法古來聖賢忠誠的志節。只要臣還活著一天,就一定會竭心盡力一心的效命、報效於朝廷,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後主即位之後,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後來又兼任益州官,大大小小的政務都由諸葛亮來決斷。為表明自己對朝廷忠誠不二的志節,以及始終位居臣位的態度,諸葛亮曾經對後主懇切的說:「為臣的家裡在成都,有八百株桑樹、四十五頃的薄田。家人靠這些來生活,已經是綽綽有餘。至於臣出兵在外隨身的衣食用品,靠著朝廷的俸祿就足夠了,臣並不需要另外去籌措營生的產業,不需要為家裡添加任何的財產。希望有一天當臣過世之時,全家上下都不會留下任何多餘的衣食財物,而辜負了朝廷的深恩與陛下的厚愛。」
身為輔國的重臣,諸葛亮為蜀漢制定了完善的典章制度,他整飭軍隊,發展蜀漢經濟,強化社會治安,淳厚社會的道德風尚。在他當政的時期,對百姓的教化、政令行文都十分清楚明晰,法令嚴明而又合乎情理,政令峻切卻從未有人感到不平。蜀國上下之人都十分敬畏他的威德,凡此種種,無不歸功於丞相平等無私的愛民之誠。諸葛亮治理蜀漢的時候,百姓生活安定、物資充足,民風純樸厚道。他整肅了當時的朝政,給百姓以持之深遠的仁政與德教。
諸葛亮統帥軍隊賞罰分明,他法令嚴明、言出必信,而又非常體恤將士的勞苦,深得士兵們的擁護,使他們都願意為國家出生入死,甚至慷慨捐軀。他出戰在外,無論是進與退都很有法度,用兵的時候,進退如風。出兵時軍威赫赫、氣度儼然。在歷史上,人們稱他帶兵「出入如賓」,縱使是在他國,也像是行走在自己的國土上,從未曾勞擾百姓。所以蜀國的軍隊出行,當地百姓也不會驚恐憂慮。
諸葛丞相五十四歲的那一年,他拖著病體,在五丈原和司馬宣王的軍隊一直相持了一百多天,其年八月諸葛亮溘然長逝。就在諸葛亮過世後,人們發現他的家裡果然清廉,沒有留下多餘的衣食財物。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臨終前留下遺囑,讓後人把他安葬在漢中定軍山中,墓地不用太大,容得下一口棺材就夠了,也不要用任何的物品來陪葬。
朝廷感念他的德政與功勞,為他建立了祠堂,全國上下都去祭拜於他。鎮西將軍鍾會征伐蜀國,來到漢川的時候,也特別來到丞相祠堂去祭拜。他下令所有士卒,不許在丞相的墓旁放牧砍伐。威德的感化,連敵軍的首領也由衷的尊敬他。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他在先主劉備過世之後,身為一國的宗臣,統理一國之政,總攬大權而又不失為國的禮度,堪為一國柱石。他對後主所表白的心聲,至今讀起來仍令人對他的忠廉感懷萬千。
時隔數代,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澎湃激昂的吟詠著:「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數百年、數千年後,多少人捧讀諸葛亮的《出師表》而淚落滿襟,這樣的忠義、這樣的至誠,在世代中華子孫的血脈中傳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