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還未說出口的承諾-第82集

  《論語·學而第一》篇中,孔子的弟子子夏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與朋友交往,應該誠實守信,言出必行。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如果一個人沒有信用,不知道還有什麼事情是能夠辦成的。

  在春秋時期,有這樣一個人,他在心裡向友人許下了承諾,即使在友人離世後,他依然兌現了自己的諾言。故事是這樣的……

  

  延陵季子 不負初心 徐君已死 掛劍墳林

  

  季札,又稱季子,是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第四個兒子。因為封地在延陵(今江蘇),所以大家稱他為「延陵季子」。季札德行高尚,以禮讓信義聞名,被孔子贊為「至德」之人,當時的人都以見到季札為榮。

  公元前五四四年的春天,季札奉命出使魯國,沿途還要訪問其他國家。途經徐國時,因聽聞徐國國君仁義,便前去拜訪。看到徐國人民安居樂業、五穀豐登,季札心中暗暗稱讚:「徐君素以仁義著聞,果然名不虛傳。」徐君得知素有賢名的季札來訪,感到十分高興,特意設宴款待。

  徐君見到季札,立刻被他的風度和內涵所打動,感到非常親切。同時,他還被季札腰間佩戴的寶劍所吸引。季札的這柄劍與眾不同,幾顆寶石鑲嵌其中,華麗而不失莊重。

  徐君暗自感歎:「只有像季札這般德行高尚的人,才能配得上這把寶劍。」雖然心中喜歡,卻不好意思表達,只是不住地觀望。

  季札心知徐君喜愛自己的寶劍,但寶劍是他出使魯國的使者身份的象徵,於是季札心想:「等我從魯國回來,就將這把寶劍送給徐君。」當日,賓主盡歡。

  第二天,季札告別徐君繼續趕路。怎料世事無常,當季札完成使命返回徐國時,卻得知徐君已經去世。季札來到徐君墓前,內心充滿了無限的悲傷與感慨。他將寶劍掛在徐君墳前的樹上,對著墓碑深深地躬身拜祭,然後離去。

  隨從疑惑地問道:「徐君已經去世,您為什麼還要將寶劍懸在他的墳前呢?」

  季札答道:「始吾已心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意思是說:我心中早已承諾要把寶劍送給徐君,怎麼能因為徐君過世而違背我內心的承諾呢?

  季札掛劍的行為獲得了徐國人的讚賞,他們作了一首《徐人歌》讚歎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後人為了紀念此事,還在季札掛劍處修建了「季子掛劍臺」。

  古聖先賢教導我們,高尚的品德往往表現在內心深處。就像季札,他沒有因為徐君的去世而違背自己的心意,雖然這份承諾未曾說出口,只是心中一念。所謂大信不約,落落兩言,千古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