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寡欲清淨,身心健康-第1209集

  法語:

  修行,修正我們貪念的習氣,修正我們淫佚的行為,能夠得健康長壽。健康長壽第一個因素是心地清淨,如何得清淨?寡欲就清淨了。「財色名食睡」都要淡,愈淡愈好,身心健康。

  

  節錄:

  佛法講修行,這個是修行第一樁大事,修正我們貪念的習氣,修正我們淫佚的行為,你能夠得,我們講很現實的,你能夠得健康長壽之道。每一個人都喜歡自己健康長壽,健康長壽第一個因素是心地清淨,如何得清淨?寡欲就清淨了,欲望少,欲望很低。「財色名食睡」都要淡,愈淡愈好,愈少愈好,你的身心健康。

  太上感應篇(第147集) 2000/1/7

  

  最高的享受是什麼?精神生活你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你能達到這個水平,清心寡欲,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現在人講沒有壓力;你的身心沒有病痛,健康長壽,快樂無比,這是真正幸福美滿。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410集) 2011/5/13

  

  幸福美滿不是地位高,不是擁有多少財富,與那個不相干。我們在古籍裡面看到,孔子是平民,物質環境並不好,學生裡面物質生活條件最差的是顏回,可是夫子讚歎的,同學當中過得最幸福、最快樂的就是顏回。顏回確實我們今天講一貧如洗,他有那樣美滿的精神生活,從哪裡來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他快樂無比。讀聖賢書,落實聖賢的教誨,常常有悟處,怎麼不快樂?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410集) 2011/5/13

  

  地位高、財富多那是假的,如果你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你的富貴縱然有,你不能享受。尤其我們看到今天的社會,富貴人有,仔細觀察,他不是真富貴。為什麼?他不快樂,他的心地憂慮、牽掛、煩惱太多太多,身體精神壓力太重,每一天睡覺睡得不安穩,這就很可憐。晚上睡得很晚,工作太多,早晨又要早起,鬧鐘鬧醒,沒有一天說是睡覺自自然然醒過來的,你說這個多痛苦。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860集) 2002/9/25

  

  我們人生活在世間,實際上自己生活所需非常有限,古大德常講,活在世間也不過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你就能安安穩穩、舒舒服服過一輩子,為什麼不肯相讓?健康長壽最重要的因素,心地真誠、清淨、慈悲,這是健康長壽真正的因由。不是在吃得好,不是天天進補。

  太上感應篇(第72集) 1999/8/6

  

  農村裡面活到八十、九十、一百多歲的,我們常常聽說,你再去看看他的飲食起居,粗茶淡飯。他為什麼那麼健康?為什麼那麼長壽?可見得健康長壽不是進補得來的,不是用醫療手段可以獲得的。老農何以能夠健康長壽?他心清淨,他誠懇,他慈悲。懂得這個道理,生活起居一切隨緣就好。而且飲食起居是愈少愈好,心愈清淨,清心寡欲,自然就健康長壽。

  太上感應篇(第72集) 1999/8/6

  

  欲望多的人貪心重,沒有得到的想得到,所得到的又怕失掉,心理負擔就太重,煩惱太多了,患得患失,他為什麼短命?原因就在此地。諺語有所謂「憂能使人老」,這話是古人經驗之談,一個人憂慮、操心的事情太多,容易衰老、多病,壽命自然就不長。從這些事實真相、這些道理上來觀察,我們就曉得,儒家、道家、佛家,這些真正聰明人他們懂得養生,盡可能把憂惱的事情丟掉,身心自在。

  太上感應篇(第72集) 1999/8/6

  

  教化眾生是他們的事業,雖然做這分事業,認真努力去做,但是決定沒有希求,為什麼?有求就有煩惱,無求無煩惱,多求多煩惱。教導學生,教導子弟,對學生、對弟子決定沒有希望,為什麼?有希望就有失望。你能有成就,你的善根福德因緣好,我們看到歡喜;你不能夠依教奉行,不能夠接受教誨,還是造作一些罪業,他們看到點點頭,習氣煩惱太重。所以心裡頭痕跡都不沾,這個才真正懂得養生之道。

  太上感應篇(第72集) 1999/8/6

  

  我們去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做一些好事,有緣去做,眾生有福,我應當做,多做一點;沒有這個緣分,眾生沒福,落得清閒自在。決定不是攀緣,我一定要做這樣,那你就有憂惱,你就有欲望。諸佛菩薩在十法界,我們在經上讀到,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是不是他自己想到這個地方來教化眾生?不是,如果想到,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他怎麼來的?眾生有感,他是應來的,我們今天講應邀、應聘,應是被動不是主動。我們眾生有感、希求,他就來;眾生要沒有這個念頭,不會來,他來幹什麼?他來不是找麻煩。

  太上感應篇(第72集) 1999/8/6

  

  所以諸佛菩薩,連儒家、道家,教學,或者是說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為眾生服務,全是被動,決定沒有主動我要怎樣怎樣,我還要製造一個機會要怎樣怎樣,哪有那麼多的事情?這種做法,這種念頭,違背了自然的法則,自然的法則就是自性的性德。儒釋道心地都是清淨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那是感應。

  太上感應篇(第72集) 1999/8/6

  

  佛又說,「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這是佛教導我們,我們要怎樣在這一生當中,過得很自在,過得很幸福。常言說得好,「理得心安」,道理明白,心就安,欲望就沒有。所以跟一切眾生相處,他要的我們盡量給他,他要名,名給他;他要利,利給他;他要財,財給他,跟眾生結歡喜緣。他需要的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東西我們不要,我們要的是清淨心,清淨心他不要,所以我們跟一切人相處沒有衝突。

  太上感應篇(第72集) 1999/8/6

  

  世間人為什麼處不好?利害衝突,彼此互相競爭,所以不能相處。我們跟一切眾生能相處得好,現在你們看到我跟許多不同的族群處得非常好,不同的宗教也處得非常好,什麼原因?你們要的統統給你,你不要的我要。所以決定沒有利害衝突,我們才能相處這麼好!我幫助大家的,是我接受佛菩薩、古聖先賢教誨,這一生所得到的真實利益,我貢獻給大家,跟大家分享這一分利益。如果你也覺悟,你一定也能夠「推多取少」,我們生活所需極其有限,很容易滿足。

  太上感應篇(第72集) 19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