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重要-第1261集
法語:
「般若如目,餘度如盲」,六度中,般若波羅蜜最重要,為什麼?它是智慧。其他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沒有智慧的話,所修的都是世間的福報,不能出世;如果做錯了,就是罪過。有智慧,就完全通達明瞭,不至於做錯事情。世出世間法都要智慧,智慧重要!
節錄:
「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彼是指眾生,眾生接受佛的教誨,智慧眼生起來。「眼之用為見,故常以眼表見。常喻曰:般若如目,餘度如盲」,六度最後一個是般若,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如果沒有智慧,前五度所修的一切善法是世間善法,不能出世。如果前面五度裡面都有智慧,福德就變成功德,功德能幫助你超越六道。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263集) 2011/2
所以這是說明,佛法裡常常用眼來表見。「宗門常云:參方須具參方眼,看教」,看教就是看經、讀經,「須具看教眼,是皆以眼表般若之正見也」,這也是我們要記住的。智慧多麼重要!我們今天麻煩,確實就是沒有智慧,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所得到的是什麼?知識,不是智慧,因為你沒有智慧眼,所以你得到的全是知識。如果你有智慧眼,你得到的是跟諸佛如來一樣的智慧,你見到諸法實相,你成就度眾生的真實功德。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263集) 2011/2
智慧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智慧的樣子。你還起心動念,還有分別執著,完全是情識在做主,那不是功德,佛法稱之為福德。福德不能出輪迴,功德能出輪迴。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263集) 2011/2
六度裡頭,般若度好比是眼睛,其他的五度,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樣如盲,這個話的意思很深。前面這五度你學習沒有智慧的話,這個五種都是世間的福報;做錯了就是世間的罪過。你有智慧,你就完全明瞭,就通達,不至於做錯事情。五種都需要智慧,布施沒有智慧,布施有沒有過失?有。如果你布施這些貧苦的人,貧苦的人拿著你的錢去買魚、買肉、去殺生,你這個布施就有問題了,他拿去做壞事不是做好事。
淨土大經科註(第201集) 2012/2
持戒也得要智慧,智慧才能曉得這個戒怎麼持法,因為每條戒都有開遮持犯,你要是不懂的話,應該開的時候不開,應該持的時候不持,這就錯了。還有持戒的目的是什麼?因戒得定。這說清楚了,持戒是幫助你得定的。有沒有得到定?沒有得到定。沒有得到定,反而去障礙別人,自己持戒,別人沒有持戒,天天罵他,他破戒,這變成什麼?變成我們造口業,我們是真的持戒嗎?不是,真持戒的人不造口業。
淨土大經科註(第201集) 2012/2
自己以為戒行很高,我的戒持得很好,目的在哪裡?目的是要讓別人來供養我、來讚歎我,這是拿著戒律去造罪業,騙人。所以哪一樣都要智慧,有智慧的人,心是清淨的、心是不動的,沒有一樣不如法。沒有智慧,自己常常犯過自己並不知道,這叫愚痴。所以「開彼智慧眼」就比什麼都重要。
淨土大經科註(第201集) 2012/2
如果有智慧,你修前面五度,不執著修五度的相。就是說布施,我不把布施放在心上,布施完了之後心地清淨,這是般若。持戒亦如是,持戒不著持戒的相;執著就壞了,分別就壞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忍辱亦如是,精進、禪定統統如是,這裡頭有般若,那就是菩薩所修的法門。這六個是綱領,每一樣裡面都無量無邊。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210集) 2015/7
我們一般人通常都沒有般若智慧,幹的事情還記在心上,找個本子記出來,那就是功過格,我每天做多少好事、做多少不好的事情,兩個做比較,這是什麼?斷惡修善。初步用這個方法,用熟了之後就不能用,為什麼?要升級,這是小學生做的,到大學生不要了,到菩薩不要了。菩薩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心地永遠是清淨平等,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210集) 2015/7
如果說不起心、不動念,我沒看清楚,我沒聽清楚,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那是無明,問你什麼也不知道。所以你看修行的人他厲害,他看得清楚、聽得明白,你問他,他統統知道,但是他沒有起心動念,他心是清淨的,他沒有被這個音、沒有被外面的相所染污。這叫真修,真修不能離開人事物,離開人事物你到哪裡修?挖個山洞到裡面去打坐,還是著了山洞的相,那都是功夫不到家,功夫到家不要搞那些,就在境界上訓練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210集) 2015/7
淨土宗有個最好的方法,就把握一句阿彌陀佛。那個不起心、不動念,難,做不到,不分別、不執著也不容易。我們就抓住一個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放下,很快就見佛了。見佛,你就真快樂,為什麼?自己很清楚、很明白,極樂世界我已經報名、已經註冊,那個地方有我一分,我壽命到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來接我。壽命沒有到,遇到災難,我真想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也會來接我。我們起心動念阿彌陀佛全知道,所以他會分身、化身來帶我們去。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210集) 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