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振興家道 從我做起-第1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孟子說:「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治家」,是以承傳家道為己任,期許家道從我們身上得以振興,「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以顯父母;「治家」,是從修身、格物開始。

  每個家庭是社會國家的細胞,每個家庭和睦安定,懂得如何治家與教育下一代,我們的社會、國家、民族才有未來。因此,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單位做起、從我社區做起、從我鄉鎮做起。

  今天,想要和您分享一篇文章,題目是:《振興家道,從我做起》。

  

  朱柏廬先生的《朱子治家格言》利益了很多家庭。他的道德學問承傳了幾百年,為我們樹立了典範,值得我們效法。

  朱柏廬先生,字致一,又名朱用純。他的父親學問淵博,後來出仕為官,在明朝末年抵禦清兵入侵的時候不幸去世。朱柏廬先生很有氣節,不願事奉異族,終身隱居為處士。

  我們先來看《朱子治家格言》的第一句,「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黎明」是早上,從事相上看是要子弟早起,從心地上看則是提醒子弟生活要有規律。早起以後,把家裡收拾乾淨,振作精神、懂得自立自強、珍惜光陰,在心性上突破懶惰的慣性。

  古人有云:「讀書貴在變化氣質」。讀書明理後,就會去踐行;踐行後,心境就會改變;心境變了,相由心生,氣質就變了。所以學問的根本,是在心地上的功夫。

  學聖教是內學,需從守規矩開始。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應符合規範。早起也是盡孝道,因為「身有傷,貽親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晚睡、晚起,身心都受損,讓父母擔心。

  早起也是道法自然,天地間有它的次序,我們順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自然身體健康,精神飽滿。早起,我們的時間就相對寬裕,一天的生活、工作、學習規劃就可以安排的比較穩妥,做事能力也會隨之提升。

  曾國藩先生說,一個家能不能興盛,看三件事情:第一,看子孫睡到幾點;第二,看子孫做不做家務;第三,看子孫讀不讀聖賢書。「晏起,為敗家之凶德」。晚起,是敗家之行。所以,「治家以不晏起為本」。

  曾國藩先生對家道興盛與否的判斷,正與「灑掃庭除」這句相應,即要勤奮。「灑掃庭除」從事上看是勤勞,從心地上看是恭敬。恭敬生活的環境,恭敬自己的生活的態度。

  「庭」是庭院,「除」是階梯,就是把生活環境整理乾淨。一個勤勞的人,他是負責的、有擔當的;勤勞,使他能體會到別人的辛苦,能設身處地的理解他人的不易,懂得包容、感恩;天道酬勤,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古人說:「百種弊病,皆從懶生」。一個人的壞習性,都從懶惰而來。

  《國語·魯語》中說:「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通過勞動,我們學會思考、會去設身處地感恩父母、感恩他人的付出。

  反之,假如好逸惡勞,「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淫」就是沉溺,比如貪睡、好逸惡勞,沉溺在私欲當中就忘了善。而且「飽暖思淫欲」,邪念會愈來愈多。

  接著經句講,「要內外整潔」。「整潔為強身之本」,一個人不愛乾淨、整潔,他的環境會非常骯髒,會滋生很多細菌、塵垢,一定會影響健康。

  所以,愛整潔有利於健康,自己的心也比較安定。《弟子規》也教導我們,「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外在環境的整潔,可以讓內心愈來愈清淨、有條不紊。

  這都是好習慣對一個人心行的影響。所以,用心學習聖教,每句話都能啟發我們的善根,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由此,我們對聖教也會更有信心,更加樂意去力行。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再會。

  

  ——整理自蔡老師《朱子治家格言》學習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