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忍辱的水牛王-第178集

  今天講一個《生經》中的故事。

  從前,各種動物雜居在曠野。其中有一頭水牛王,獨步於群牛前,顏貌姝好,威神巍巍,名德超異,忍辱和雅,行止安詳。有一隻獼猴,看見水牛王與眾眷屬一起,心生忿怒,興發嫉妒之心,便揚起塵土瓦礫,向水牛們扔去,輕慢毀辱群牛。水牛們默默忍受這樣的屈辱,沒有報復。

  「隨後,又有一群水牛王領著家眷來到此地尋覓水草。獼猴見到牠們,也同樣辱罵,以揚塵瓦石攻擊牠們。這群水牛,見之前的牛王默然忍受不報復,便效法牠們修行忍辱,內心平和,步態安詳,忍受著獼猴的毀辱,不因此心生惱恨。

  這群牛走過去不久,又有一頭年幼的水牛,從後面跟著牛群。獼猴仍然辱罵驅逐,這年幼的水牛雖然心中有惱恨,但是看到前面的同類忍辱,也效仿牠們忍辱柔和。

  「當時,曠野中有一樹神,見眾水牛被詆毀侮辱而沒有報復,便問水牛王:『你們被獼猴輕視辱罵、揚塵投石,為何忍辱不發怒呢?」

  「水牛以偈回答:『以輕毀辱我,必當加他人,彼當加報之,爾乃得抵患。』

  「水牛們過去不久之後,有許多梵志仙人沿道而來。獼猴再次辱罵詆毀,投擲塵土瓦石。這些梵志仙人立即捕捉獼猴,用腳蹋殺死了。

  樹神便說了一首偈頌:「『罪惡不腐朽,殃熟乃遭患,罪惡已滿足,諸殃不爛壞。』」

  佛陀告訴眾比丘:「那時的水牛王就是我的過去世,在修行菩薩道時因造作罪業而墮為水牛,成為牛中之王,常行忍辱,修四等心——慈、悲、喜、護,竭力精進直至成佛。其餘的水牛諸眷屬,即是諸位比丘。年幼的水牛及梵志仙人,則是在家清信士。獼猴則是外道苦行尼犍師。本末如是,具足究竟,各獲所行。善惡不朽,如影隨形,響之應聲。」

  

  師父說:

  我們心行不善有報應,報應在三惡道。我們想到三惡道害怕,所以不敢有不善的念頭,不敢有不善的言行。為什麼?因果絲毫都不饒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善惡果報如影隨形,善因絕對有善果,惡因決定有惡報,縱然不在今世,也會在來世、後世,因果通三世。

  經論上常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造作的時候沒想到,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莫及。菩薩有智慧,知道起心動念都有果報,所以菩薩不會起一個惡念,更不會幹一樁惡事。

  貪瞋癡慢疑完全違背法性,但是這五種煩惱與生俱來就跟著我們,從來沒有捨離過,因此養成嚴重的習性,不知不覺它就起作用。我們必須要有高度的警覺性,真正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才能控制得了它,讓它在一切時、一切處不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