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隨順佛陀的教誨,是真正有智慧-第1208集

  法語:

  我們一生要自求多福,真覺悟,真回頭,放棄自己的成見,隨順佛陀的教誨,這才是真正有智慧、有福德,前途一片光明。如果一昧隨順自己的成見,前途是一片黑暗。

  

  節錄:

  怎樣自求多福,都在我們這一生。真覺悟,真回頭,放棄自己的成見,隨順佛陀的教誨,這種人,這才是真正有智慧、有福德,前途一片光明。如果一昧隨順自己的成見,前途是一片黑暗。

  太上感應篇(第149集) 2000/1

  

  我們隨順佛陀的教誨,就是善知識;違背佛陀教誨,就是惡知識。隨順佛陀教誨,前途一片光明,將來生佛淨土;違背佛陀教誨,往後苦難無邊,果報在阿鼻地獄。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瞭,極善的果報跟極惡的果報,都在自己一念之間。我們一念為什麼要造惡?為什麼不心起善念?佛法殊勝,其他所有一切宗教沒有一個不殊勝的,只是教化對象不同而已。

  太上感應篇(第126集) 1999/11

  

  所以我們讀佛經,初學一定要一門深入,要長時間的薰陶,奠定自己的根基。在佛法裡面講,根基是戒定慧。什麼是戒學?隨順佛陀的教誨就是持戒。佛在經上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老老實實怎麼做,決定不可以隨順自己意思,隨順自己意思,沒有不造作罪業的。

  太上感應篇(第126集) 1999/11

  

  不但佛祖是這樣教導我們,基督教裡面,他們的經典,他們神父、牧師也是這樣教導他們的信徒。那要問佛教跟其他宗教差別在哪裡?我們可以說,其他宗教修學沒有離開四相;換句話說,沒有離開分別執著。佛教跟它們的差別,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不同在這裡。

  太上感應篇(第126集) 1999/11

  

  那我們要問一問,我們有沒有離分別執著?如果沒有離分別執著,我們跟他們完全一樣。他們能夠隨順上帝的意思,隨順《新舊約》裡的教誨;我們學佛讀佛經,還隨順自己的妄想習氣,我們不如他們。沒有離開分別執著,決定離不開欲界,離不開六道。人家確確實實升天堂,我們所作所為是墮地獄,這是說真話、說老實話。

  太上感應篇(第126集) 1999/11

  

  隨順佛陀教誨,第一個條件要相信,對於佛在經上字字句句肯定相信,絲毫疑惑都沒有,佛教我們做的,要認真努力把它做到,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決定不能做。這一部《無量壽經》,自始至終,佛講得太多了。特別是第三十二品到第三十七品,這一部分的經文,就是詳細說明五戒十善,落實在我們生活之中。

  大乘無量壽經(第61集) 1999/8

  

  這裡面說得很多,哪些佛勸我們要做,哪些不可以做,我們把它選擇做為「淨宗朝暮」的晚課,每天念這一段經文,每天反省,每天改過,你就是真修行。不知道反省,你是迷惑,知道自己有過失不能改,這是最大的惡。我們怎麼會有成就?

  大乘無量壽經(第61集) 1999/8

  

  處事待人接物裡頭最重要的,佛教給我們六個原則,一定要隨順佛陀的教誨。不可以隨順自己的意思,隨順自己的意思一定造業。為什麼?自己的意思都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頭一個為自己著想,於我有沒有利益?這個觀念帶來自己無窮的禍害。

  大乘無量壽經(第57集) 1999/7

  

  《地藏經》上佛說得好,「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好的念頭,他也是為我的利益,總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那就是罪,那就是造業,幾個人知道?真正聰明人,真正覺悟人,真正回頭的人,把自己的想法看法放棄掉,隨順佛的教誨。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佛說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能去做。

  大乘無量壽經(第57集) 1999/7

  

  頭一個就是心量,佛教給我們心量要放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跟法藏菩薩因地心量完全相同。沒有這麼大的心量,就成不了佛。如果有這麼大的心量,你現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修的佛行,比菩薩行還高一級。為什麼說你修的是佛行?你是佛心;佛的心,他的行為當然是佛的行。所以頭一樁事情,要把心量拓開。要想拓開心量,那要把障礙破除;障礙就是自私自利。

  大乘無量壽經(第57集) 1999/7

  

  佛教給我們方法很巧妙,教給我們六個原則,第一個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什麼?大乘經上常講「布施度慳貪」,煩惱的根是慳貪。用布施的方法,讓我們慳貪這個煩惱放下、捨棄了,布施這一個功課就修圓滿,那叫布施波羅蜜。波羅蜜的意思,就是功德圓滿。有一念為自己的念頭,布施波羅蜜就沒有了。

  大乘無量壽經(第57集) 1999/7

  

  世間人,包括六道裡面所有一切眾生,哪一個沒有貪心?總想貪得;自己有的,捨不得給別人,吝嗇。無量無邊的罪業,就是從這個念頭裡頭生出來的,所以這個是煩惱的根,世尊用布施,頭一服藥就對症下藥。我們要懂得,要明瞭,要真幹才行。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先把它布施掉。愛欲、嗜欲,決定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貪愛,決定沒有嗜好,我們才真正能做到隨緣度日。

  大乘無量壽經(第57集) 1999/7

  

  隨緣度日是佛菩薩生活的態度,我們今天生活是攀緣,不是隨緣。念念都還講求滿足自己的欲望,我們還用這種心理來學佛,怎麼能夠得到佛法的受用?也就是說佛第一個教誨我們的,我們就做不到,我們還能做到第二條嗎?這六個原則,後後深於前前;也就是說,後面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後面。所以修行從哪個地方下手?從布施下手。布施就是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自己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自己智慧沒有開,智慧沒有開之前,完全聽從老師的教誨。老師在哪裡?經典就是老師,依教奉行。

  大乘無量壽經(第57集) 1999/7

  

  我們今天隨順佛陀的教誨,認真努力去奉行,那我們跟極樂世界,一天一天走近了。走到極樂世界,你要知道,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一時圓滿。為什麼在一時就統統大圓滿,因為你一時聽了無量無邊諸佛說法,你有智慧,跟佛的智慧一樣,一聽全圓滿了,供無量無邊諸佛,你的福圓滿了,慧圓滿了,道理在此地。不到極樂世界不行,你只能跟一尊佛學,你不能跟兩尊佛學。你到極樂世界,能同時跟一切諸佛如來學,全學到了,這個不能不知道。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第403集)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