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第7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礼记·学记》。这篇文章描述了教育的重要性,理论非常完整。告诉我们教育要抓住根本,从德行扎根,重视伦理、道德、因果教育。

  相信我们深入学习这篇文章后,不管是个人,还是家庭、社会的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段经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一个人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谨慎思虑,符合法度。做事情,要寻求善良的人合作,或者请教善良的人予以指导。有这样的做事态度,会让人心生敬佩,让他小有名气,但还不足以感动大众。

  读书人不求虚名。孟子讲:“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假如一个人的名气超过了他的德行,这是君子之耻。

  所以真正要利益他人,不仅是让人心生敬佩,还要懂得礼贤下士,体恤关系比较疏远的人,这样就能感动很多人。虽能感动人,但还不足以让人民都向他学习,以他为榜样,很难达到教化、改变社会风气的效果。

  让大众明理,敦伦尽分,明了是非善恶,他们的人生方向、目标就明确了,知道人生应该怎样经营才有价值。所以,教化人民,乃至使一方形成良善的风俗,一定要从教学、教育入手。

  其实,只要人有正知正见,他的言行自然就处在道中,慢慢的这些坏习气和社会乱象就能得到改善。要想社会安定,根本在净化人心,人心向善才能过上好日子。而改变人心,必须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化。

  近几年,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十七大提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十八大也提到:“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其中蕴含的丰富深厚的道德理念,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提供了精神支撑和心灵居所。

  中华文化的复兴,是真正能利益后代子孙和世界人民的大事因缘,希望有识之士共同参与、共同助力来完成。

  清朝大臣陈宏谋先生,曾做过江西巡抚。一百多年后,同是江西的一位父母官非常感叹地说:“这个地方经过了一百多年,还深深受到陈宏谋先生当时教化的影响;陈宏谋先生的教诲,还影响着这个地方;陈宏谋先生的德行风范,还一直被当地的百姓效法,津津乐道。”所以,君子的德行之风,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陈宏谋先生在公务之余,还编撰了一部集养性、修身、治家、为官、处世、教育等方面的著述,分门别类辑为《养正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从政遗规》《在官法戒录》,总称《五种遗规》。

  陈宏谋先生说:“必为(wéi)天下不可少之人,必做世人不能做之事。”现在社会,最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最缺能承担起“为往圣继绝学”之使命的人。

  陈宏谋先生的志向非常明确,他所做的事,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做,但又是社会最急需的事情,那就是教育事业。所以,我们要把教化人心,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一句的含义,还可以延伸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比如一家企业里面,“君子”是老板,“民”是员工,“俗”就是企业文化。现在很多企业家都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以身作则,并以传统文化的教诲来教化员工,希望员工的人生幸福,家庭美满。

  这些企业家不仅教化了自己的员工,还给世界各地的企业做出了好榜样,功在民族,功在社会。人人都希求美好幸福,我们把家庭、企业和团队经营好,就是在影响社会,影响世界。所以教化人心,使人变化气质,提升灵性,一定要靠教学。

  假如子路没有遇到老师孔子,可能一辈子就以打猎为生了。遇到孔子以后,子路不仅增长了学识,提升了德行,还在政事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民尽力”“民不偷”“民不扰”而国家富强,是孔子对子路政绩的极高评价。

  因为孔子崇尚“周礼”,认为衣冠不整,非君子所为。以至于子路在生死攸关的时候,都不忘践行老师的教诲。在一次作战中,子路被人击落冠缨,“君不死,冠不免”是子路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意思是君子即使临死,也要衣冠整齐,系好帽缨。可见孔子的教诲深入其心。

  所以,教育的价值,在于能影响一群人、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民族。所以,古圣先贤的恩德难报!我们要以身体力行,以承传古圣先贤的教育,来回报他们的深恩!

  我们接着看第二段经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如果玉石没有经过打磨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虽然人人本性本善,假如后天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本善也不能彰显。

  《三字经》说:“苟不教,性乃迁”;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人恢复本善,明白做人的道理。所以古代仁君圣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一定是把教育放在首位。《尚书·兑命》篇中说:“必须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一段提醒我们,学习就是学觉悟、学明理,学怎样做一个明白的人。《易经》说,“蒙以养正,圣功也”,从小把孩子德行的根基扎牢,这是最神圣的功业。

  我们要教孩子从小养成正确的处事心态,让他懂得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助人为快乐之本,无论他将来从事哪一个行业,都会感到很有价值、很有意义。

  比如他从事教育行业,把孩子教育好了,让他们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同学,用功读书,回报社会,老师自己也会感到很欣慰,觉得这份事业很有价值。所以,老师在教学生的同时,也是学生在启发老师的爱心和使命感,这就是“教学相长”。

  所以建立国家、政权,首重教育。我们学中华传统文化,要掌握纲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就是纲领,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德目,老祖先的智慧都在其中。掌握了这十二个德目,所有社会、家庭的问题都能得到化解。

  有孝悌,家庭就和睦了;有忠信,就不会随意跳槽了;有廉耻,就不会贪污了;有礼,就没有冲突了;从政者有道义,就会时时为人民谋福利;家庭成员有道义,让人有满满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有“仁爱和平”的心境、胸怀,弱势群体就会得到妥善的照顾,社会福利事业也能做得越来越好。

  所以,想要社会和谐安定,一定要彰显道德,我们就更能体会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八个字的分量。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代代出圣贤的教育智慧》

  

  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褅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日:“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惟其师。”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礼记·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