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第28集

 

  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文心姐姐。欢迎各位小朋友再次相聚在这里,一同开启今天的《弟子规》学习之旅。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信”篇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而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踏入一个新的章节——“泛爱众”。现在,让我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课文: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从孝悌中培养出的爱心,就像一颗种子,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如今,它要继续茁壮成长,从我们的家庭中延伸出去,这个学习的过程很有意思,无有限量。

  我们不妨从观察“仁”字入手,来开启对仁爱的学习之旅。“仁”字的小篆字体是这样的。左边是人的侧面轮廓,右边是一个“二”字。仁,是“亲”的意思,仁者之心,是兼爱天下的。右边的“二”字,表示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仁”和“人”有著相同的发音呢?这可不是巧合哦,它恰恰凸显了仁爱作为我们人的本性之所在,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美好品质。

  《弟子规》接着告诉我们:“天同覆,地同载。”天地之间,孕育万物,而人作为其中的灵长,承载着天地的精魂,拥有着最贵重的性灵,那就是天地之心。天地间的一切生灵,无论是高大挺拔的树木,还是微小的昆虫,无论是翱翔天际的飞鸟,还是深海中游弋的鱼儿,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去爱护。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开动小脑筋,想想在天地之间,都有哪些人、事、物值得我们去关注呢?

  首先,我们在孝悌篇章中已经学习了要尊敬、关爱我们的父母、师长和家人,这是做人的根本,是我们爱的起点。接着,《弟子规》又在后续的章节中,为我们拓展了仁爱的边界。比如,在之前学习过的“穿衣吃饭小学问,感恩之心大智慧”里,我们明白了一日三餐当中的米饭、馒头,蔬菜瓜果,每一样食材的培育、长成和烹饪,都凝聚了长辈们的辛勤汗水。那些为我们培育食材,提供食材的叔叔阿姨们,或许我们从来未与他们谋面,但我们却一直享受着他们的劳动成果。对于这些默默付出的叔叔阿姨,我们难道不应该心怀感激、倍加珍惜吗?当然要!小朋友们再仔细回想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人是值得我们去珍惜、感谢和关爱的呢?如果你想起了一个,就在今天的记录本上画下一颗明亮的星星吧。看看你能画下多少颗星星呢?

  再来,在天地之间,昆虫鸟兽虽不会言语,但它们同样有灵知、有感觉,懂得爱,也会感受到痛苦。在西藏,曾发生过这样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一个猎人,在一天清晨,看到远处有一只藏羚羊。他下意识地举起枪,准备瞄准。然而,就在这一刻,藏羚羊看到了他和他的枪,竟然缓缓地双膝跪了下来。猎人感到十分奇怪,但还是扣动了扳机。第二天,当猎人剖开羚羊的肚子时,他惊呆了,里面竟然有一只小藏羚羊。这时,猎人突然明白了藏羚羊为何要下跪——它是在乞求猎人放过自己的孩子啊。猎人自己也是父亲,当他想到藏羚羊为了孩子做出这样的举动时,内心充满了感动和愧疚。于是,他决定放下猎枪,从此不再打猎。

  还有一个猎人,他专门用猎具捕捉黄鼠狼。有一天,他发现猎具上有黄鼠狼挣扎过的痕迹,走近一看,却发现只有黄鼠狼的皮,而它的身体却不见了。猎人顺着黄鼠狼留下的血迹一路追踪,来到了黄鼠狼的窝前。他看到,那只黄鼠狼竟然用尽全力脱掉了自己的皮,然后艰难地爬回窝里,正在给自己的孩子哺乳。尽管这只黄鼠狼已经死去,但它的孩子还在吸吮着它的奶水。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黄鼠狼依然心系孩子,那分母爱丝毫不逊色于人类。猎人目睹了这一幕,也被深深触动,从此不再打猎。这不禁让人想起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短短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提醒着我们要尊重生命,关爱每一个生灵。

  听完了上面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深呼吸一下,放松放松心情。小朋友们,那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是从哪里来的呢?没错,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我们可以饿上几顿不吃东西,但若是几秒钟无法呼吸到空气,就会立刻失去生命。天地间的植物为我们提供了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东西,那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它们呢?

  如今,地球上的动植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灭绝,天地间这个大家庭每一秒钟都在失去珍贵的成员。我们学习了《弟子规》,就要从自己做起,像爱护自己的家人一样去爱护万物,这就是“泛爱众”开篇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好了,小朋友们,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啦。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