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王阳明的童蒙涵养之法-第13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王阳明的童蒙涵养之法。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阳明先生的《训蒙大意》这篇文章,作为上一次《学记》中:“呻(shēn)其占(zhān)毕,多其讯言……其去之必速,教(jiào)之不刑”这段话的补充,让我们进一步体会教育的重要性。

  “蒙”是指植物刚发芽,此时比较脆弱;“训蒙”,孩子在童蒙阶段,该怎样来呵护、养育他们,下面看正文:

  古代的教育者,教导学生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后世背诵词句、雕琢文章的风气兴起,逐渐丧失了先王教人成圣成贤的本义。如今教育孩童,应当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专一的功课。

  在培养涵养的方法上,应该用诗歌来启发他们,以激发其兴趣、情感与志向,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方向、有乐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规矩,以整肃其仪容举止;教导他们读诵圣贤经典,以开启智慧认知,明是非、知善恶。

  现在的人常常认为歌诗、习礼不切实际,最好是学一些技能,哪里明白古人设立教育的深意呢?

  大抵说来,孩童的天性是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约束,所以要顺应孩童的性情。就像草木刚开始萌芽时,要顺势而为,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枝条通达;若压制摧残它,就衰败枯萎了。

  如今教育孩童,一定要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鼓舞,发自内心的喜悦,那他们的进步自然会持续不断。所以,凡是用诗歌来引导他们的,不只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向,也是为了让他们在咏歌中抒发志向、情感和内心的郁结不畅。

  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只是为了整肃仪容举止,也是为了通过洒扫应对来活动血脉,通过拜起屈伸来强健筋骨,通畅经脉。教导他们读诵经典,不只是为了开启智慧,也是为了让他们在反复研读中存养心性,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宣泄情志。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顺应引导学生的性情、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在无形中化解他们的鄙吝之心,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粗野顽劣,让他们每日在不知不觉中接近礼义,而不觉得学习很艰难,不自觉地融入中正平和的境界。

  反观近代教育孩童的方式,每天只知道督促他们学习句读和课业模仿,苛责他们约束言行,却不知道用礼仪引导;只求他们学得越来越聪明,却不知道用善念长养他们的心性,假如进步慢了,就像囚犯一样,用鞭挞绳缚的方式对待他们。

  于是学生把学校看作牢狱般不愿进入,把师长看作仇敌而不愿相见,偷偷躲避、掩饰来满足嬉戏玩耍的欲望,找诸多借口谎言来放纵顽劣鄙陋的本性。逐渐变得庸劣,日益堕落。这就如同把他们推向恶的境地却要求他们向善,怎么可能做到呢?

  凡是教歌诗时,一定要整理仪容、平定气息,让声音清晰明亮,节奏音调均匀准确,不疾不徐,不要放纵而声嘶力竭,不要气馁而胆怯,久而久之就能起到陶冶性情,舒畅精神,平和心气的作用。

  凡是学习礼仪时,一定要澄净内心、严肃思虑,审视细节,考量仪容举止,不要疏忽懈怠、沮丧羞惭、粗鲁野蛮。从容不迫又不迂缓,严谨庄重又不拘谨局促,久而久之就能熟习礼貌,德性坚定。

  凡是教授书本知识,不在于背诵的数量多,而贵在精熟。根据学生的资质,能学二百字的,只教一百字,意在让他们精神力量有余,就不会有畏难、厌烦和苦恼的情绪,反而会有自得的喜悦,慢慢提升。若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反而是越学越痛苦。

  在诵读经典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专心致志,提起自我观照的态度,口诵心维,字字句句反复推敲,音节抑扬顿挫,心意宽舒从容,久而久之就能融会贯通,智慧日益开启。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代代出圣贤的教育智慧》

  

  原文: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乌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难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覆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若牢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明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嚚,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

  凡习礼,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定矣。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使其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维,字字句句䌷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舒其心意,久则义理浃洽,聪明日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