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教学兴废的智慧-第14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教学兴废的智慧。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礼记·学记》中的经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xùn),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xùn),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这一段经文,阐述了教学的四种成功之法和六种失败之由。我们先来看四种成功之法:

  第一、最好的教育,是在问题尚未发生前,就加以禁止、导正,这叫“预防法”。这源于全然为孩子着想的心,不是强压,否则容易产生反效果。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正是“预防法”的体现。

  意思是说,君子有三件需要警惕戒备的事:年少时,身心和精力尚未稳定,要戒备沉迷美色;壮年时,身体强健、精力旺盛,要戒备好勇斗狠;老年时,身心和精力已经衰退,要戒备贪求无厌(过分追求名利、财物等)。

  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不贪色、不贪心,不患得患失,不与人争斗,懂得礼让、知足常乐,明白“天道祸淫最速”,不洁身自爱的人,祸患往往来得很快。

  其实《弟子规》中的每一句经文,也都是“预防法”的体现。比如“父母呼,应勿缓”,是预防不恭敬;“置冠服,有定位”,是培养好习惯;尤其是“斗闹场,绝勿近”,“非圣书,屏勿视”,不好的场所、环境不去,不善的书籍不看。其中“绝”、“勿”二字,更凸显了不可触犯的重要性。

  在适宜的时机开展教学,这是“机会教育”,也叫“及时法”。比如人在幼年时,精神集中,可以多背诵圣贤经典;若错失了这个时机,成年后再背诵,就不容易记诵了。

  再比如,当孩子遇到困惑时,我们恰好能协助他;他犯错时,我们正好可以借机教导;当他患得患失而心绪不佳时,都是老师和家长进行教育的好时机。善于教育的人,总能借事育人,借境修己。

  教学不要超越等级次序,这叫“循序渐进法”。每个学生的吸收能力、理解程度各不相同,教学需考虑学生的年龄与资质,选取难易适中的教材,不可骤然讲授过深的内容。

  同学之间要互相观摩,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这叫“观摩法”。这四种教学方法,正是教育能成功的缘由。

  方法的运用,始终要与心境相应。老师要常有向一切人、事、物学习的谦卑之心,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唯有教学者自身的心境、修养到位,心行一如,才能把这些方法运用得纯熟自然。

  再来看六种失败之由:第一、问题已经发生才予以禁止,往往会遭到抵触且难以奏效;

  错过适宜的学习时机才去学习,必然会学得非常艰苦而难以达到成效;

  第三、施教杂乱无章、不讲次序,势必导致学业败坏而不能成功;

  第四、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切磋,难免见识浅陋,学业难以精进;

  第五、与品行不端的人结为朋党,相互包庇过错,必定违背师长的教诲;

  第六、行为邪僻,品行不端,终将荒废学业、玷辱学问。这六个方面,正是教育走向衰败的原因。

  以上内容,着重强调师者需明晓兴废之理,以启发诱导为核心。同时也警示着时机、次序、友伴与品行的重要。教育的兴衰,终究系于师者的智慧与德行,施教者必先端正自身心行,方能培育人才,让教育真正滋养生命。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代代出圣贤的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