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一到广博:生活中的学问之道-第12集
上一期,和大家谈到学习的次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接下来,和大家逐一详述这五点,帮大家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首先说说博学,就是广博地学习。《三字经》中提到“教之道,贵以专”,教和学本是一件事,教要专,学也要专。这里讲博学,为何又强调专呢?
求学问的初始阶段,务必要专,要一门深入。待掌握了圣贤教诲的纲领,有了根基之后再广泛学习,与人探讨。《礼记·学记》也提到,跟随老师学习五年后,才能“博习亲师”——跟定一位老师,一门深入,扎实根基。
而在生活、礼仪方面,则可以广泛学习。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习礼仪,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行住坐卧皆是学问,因为它既代表我们的威仪,让人不敢轻视;也关乎我们的生活习惯,影响健康。
若为孩子的长远打算,就要从小培养他做人、做事的能力。勤劳的孩子往往容易得到贵人相助,所以生活教育尤为重要。
首先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洒扫”就是做家务、多劳动;“应对进退”是指与朋友、长辈相处时应有的态度。这些都是礼仪,而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
比如孩子见到长辈该如何打招呼。以鞠躬为例,要注意距离,不能太近,不然鞠躬时可能撞到长辈,保持两步的距离就好。鞠完躬,接着问候“叔叔好、阿姨好”,整个动作流畅自然,才让人感到舒适。
再是眼神,问好时眼睛要看着对方。中国是“礼仪之邦”,懂礼的人在与人交往时懂得把握分寸。人是群居的,不可能独自生活,具备礼仪,与人相处就不易产生摩擦。
礼是外在的仪式,本质是恭敬心。有些孩子或许不懂具体的礼仪形式,但对长者有恭敬心,言行举止依然让人觉得舒适。
此外,接待客人也要有讲究。开门时鞠躬说“阿姨好、叔叔好!”接着帮忙拿拖鞋,拖鞋摆放的位置,要让客人进门就能顺脚穿上,再引导他们进屋坐下,倒茶水。每一个礼仪细节,都藏着为他人着想的本质。
在公共场合同样不可失礼。比如与长者一起用餐,“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这样的接待礼仪让人宾至如归,氛围一团和气。只要和气,事情往往容易办得顺利成功。
这些礼仪,需要家长和老师在生活中处处提醒。教儿教女,先教自己;教学生之前,老师更要以身作则。
接电话也是重要的礼仪。比如孩子接起电话,要先问好:“您好,请问您找哪一位?”如果对方找父亲,就说:“您稍等,我去叫家父。”假如父亲不在家,要说“抱歉,今天家父外出了。”
但这样还不算圆满。《弟子规》说“人不在,己即到”,接着对长辈说:“请问您有什么事?需要我转达吗?”或者说:“您要是着急,可以直接拨打家父的手机与他联系,号码是……”
若是受到这样的孩子的回应,相信大家都会觉得舒服,这样才算把事情办周全。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谁不愿意与他交友、共事呢?办事情能做好收尾,这种能力很重要。
不要小看这个习惯,现在人做事常常有头无尾,好像只要做了交代的事就完工,却不懂得收尾。如何从头至尾让人放心、舒心,这也是需要学习的。
可见生活中礼仪无处不在,无论在家还是公共场合,都要时时叮咛孩子守礼。比如等电梯时,要预想到里面可能有人要出来,我们则主动站在电梯外的两侧,不要堵在电梯口。这些细节都是礼仪,都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在生活细节中时时提醒孩子为他人着想,他才能常常提起替人着想的恭敬心,礼仪自然也会做得好。所以生活教育无处不在,一定要在生活中博学,处处留心皆学问。
教学若想师资道合、有所成就,一定要有师承。我们向一个人学习,若他自己没有老师,就不能跟他学,因为“正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没有人能无师自通。
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德行、是否值得学习,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看:第一、他的存心是否厚道?孔子的学问以“仁”为核心;第二、是否谦卑。“学问深时意气平”,有真实学问的人,愈是心平气和,绝不傲慢。就像稻穗,越是成熟饱满,垂得愈低。
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当属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夫子在《论语》中说“述而不作”,他一生的教诲,没有一个字是发明创作的,统统是古圣先贤传下来的教诲。
夫子十分谦卑,中国历代圣贤也秉持了这份谦卑精神。他们在创作文章时,是希望能利益众人,所以对宇宙人生的道理,领悟得格外深刻;第三、观察他是否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世间所有的技艺才能,都要先专一,让心安定下来才能学好。中国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古人学六艺的目的,正是为了陶冶性情、提升修养、成就德行。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如何开创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