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行】
(科註第283頁第5行)
《三藏法數》「十二頭阤行」條:〔出十二頭阤經〕
梵語頭阤,華言抖擻。謂能抖擻煩惱之塵垢也。蓋比丘當離虧鬧,不樂飾好,心絕貪求,無諸憍慢,清淨自活,以求無上正真之道,故有十二種之行焉。
一住阿蘭若處:梵語阿蘭若,華言寂靜處。謂比丘當住於空閑寂靜之處,身離憒鬧,心離欲塵,永絕攀緣,求無上道,是為頭阤行也。
二常行乞食:謂比丘離諸貪求,不受他請,常行乞食,以資色身,助成道業。若得食時,或好或惡,不起分別增減之念;若不得食,亦無嫌恨,得與不得,心常平等,是為頭阤行也。
三次第乞食:謂比丘乞食之時,不著於味,不輕眾生,不擇貧富,常平等一心次第而乞,是為頭阤行也。
四一食:謂比丘修道,應作是念:我求一食尚多有所妨,何況小食、後食,若不自損,則失半日之功,不能一心行道。是故斷數數食,受一食法,是為頭阤行也。(小食者,晨時食也;後食者,過中食也。)
五節量食:謂比丘所乞之食,當作三分。若見渴乏者,以一分施之。又減一搏食,至空靜處,置淨石上,施諸禽獸。若不見困乏者,但食三分之二,亦留一分,不得盡食。如此,則身輕安隱,易消無患,不廢行道。若貪心極噉(音淡。吃也),則腹脹氣塞,妨損道業。是故節食為頭阤行也。
六過中不飲漿:漿即果漿、蜜漿之類,謂比丘修道,於種種漿,日若過中,悉不得飲。若飲者,則心樂著,貪求無猒,不能一心修習善法,是故過中不飲漿,為頭阤行也。
七著弊衲衣:謂比丘不貪服飾,不求好衣,但於聚落中拾陳舊廢棄之物,浣濯令淨,作為衲衣,覆除寒露而已。若貪新好,則多追求,以損道行;又能招致賊盜,是故著弊衲衣為頭阤行也。
八但三衣:三衣者,九條、七條、五條袈裟之衣也。謂比丘少欲知足,衣取蓋形,不多不少。如白衣之人(在家人),畜種種衣,及外道苦行,裸形無恥,皆不合中道。是故佛弟子捨此二邊,但受三衣為頭阤行也。(梵語袈裟,華言不正色,言九條、七條、五條者,此袈裟上中下之等第也。)
九塚間坐:謂無常苦空之觀,是佛法之初門,能令猒離三界。比丘住於塚間,常見死屍,臭爛狼籍,火燒鳥啄,則無常不淨之想,易得成就,是故塚間坐為頭阤行也。(無常者,謂五陰之身,終歸壞滅也。苦者,謂由此身而受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謂此身由四大假合而成,畢竟不有也。)
十樹下坐:謂比丘於塚間不得道者,當至樹下,思惟求道。如佛生時,成道、轉法輪、般涅槃,皆在樹下。有如是因緣,是故比丘如佛所行,當樹下坐,為頭阤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滅煩惱,度生死))
十一露地坐:謂比丘在樹下坐,如住半舍,蔭覆涼樂,故生愛著;又慮雨漏濕冷,鳥屎汙身,毒蟲所擾,於是思惟露地而坐,隨意快樂,月光遍照,令心明利,易入空定。是故露地坐為頭阤行也。
十二但坐不臥:謂比丘四威儀中,坐為第一,食易消化,氣息調和,可以入道。若懈怠睡眠,諸煩惱賊常伺其便。若行若立,心動難攝。是故比丘常當安坐,脅不至席,為頭陀行也。(四威儀,即行住坐臥之威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