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四句法】
(科註第五三七頁第五行)
即,有而非空,空而非有,亦有亦空,非有非空。
《佛學大辭典》「四句分別」:(術語)
以有空分別諸法,謂為有而非空,是第一句有門也。
反之而謂為空而非有,是第二句,空門也。
反之而謂為亦有亦空,是第三句,亦有亦空門也。
反之而謂為非有非空,是第四句,非有非空門也。
有無之法門盡於此,更無第五句。
就一異有無等義而分別之,亦如是,謂之四句門。又云四句分別。此中初二句云兩單,後二句為俱是俱非,亦曰雙照雙非。
《四教義》:明四門入理者。第一略辨四門相者。門者以能通為義。佛教所詮正因緣四句法。通行人至真性實相之理。故名為門。
若外人邪因緣無因緣法四句。因此四句各見四種邪法之理。因此生十四難六十二見。起諸結業沈淪生死。此是邪道四門。今所不述。
若佛法四門。即是正因緣四句法。能通行人同入第一義涅槃也。……一有門。二空門。三亦有亦空門。四非有非空門。……
尋佛三藏夫趣緣多種。最尋其正要不出四門入道。其四門者。一者有門。二者空門。三亦有亦空門。四非有非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