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苦】
(科註第五六一頁第六行)
《佛學大辭典》:(名數)
一內苦,此有二種:四百四病為身苦,憂愁嫉妒等為心苦,合此二者,謂之內苦。(四百四病:總括病全部之稱。智度論六十五曰:「四百四病者,四大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為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風起故。熱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
二外苦,此亦有二種:一惡賊虎狼等之害,二風雨寒熱等之災,合此二者,謂之外苦。見智度論十九。
【三苦】
(科註第五六一頁第六行)
《三藏法數》〔出析玄記﹞
一、苦苦,謂有漏五陰之身,性常逼迫,名苦。又與苦受相應,即苦上加苦,故名苦苦。
二、壞苦,謂樂相壞時,苦相即至,名為壞苦。即樂極悲生是也。
三、行苦,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遷流,常不安隱故也。(四相者,生相、住相、異相、滅相也。)
⊙三苦對三界:﹝出天台四教儀集註﹞
一、苦苦對欲界,謂三界受生,無非是苦。欲界諸境逼迫,苦中復苦,故云苦苦對欲界。
二、壞苦對色界,謂樂壞時,苦名為壞苦。如色界天受禪味之樂,報盡還於五道受生死苦,故云壞苦對色界。
三、行苦對無色界,謂雖無苦樂之境,任運心有生滅,名為行苦。如無色界中,雖無質礙之色,而有漏心識自然是苦,故名行苦對無色界。
【八苦】
(科註第五六一頁第七行)
《三藏法數》:〔出涅槃經〕
一、生苦:生苦有五種:一者,受胎。謂識託母胎之時,在母腹中,窄隘(音愛,狹窄。)不淨。二者,種子。謂識托父母遺體,其識種子,隨母氣息出入,不得自在。三者,增長。謂在母腹中,經十月日,內熱煎煮,身形漸成,住在生臟(胃)之下,熟臟(大腸)之上,間夾如獄。四者,出胎。謂初生下,有冷風、熱風吹身,及衣服等物觸體,肌膚柔嫩,如被物刺。五者,種類。謂人品有貴富貧賤,相貌有殘缺妍醜(美與醜也),是名生苦。
二、老苦:老苦有二種:一者,增長。謂從少至壯,從壯至衰,氣力羸(音雷。衰弱)少,動止不寧。二者,滅壞。謂盛去衰來,精神耗減,其命日促,漸至朽壞,是名老苦。
三、病苦:病苦有二種:一者,身病。謂四大不調,眾病交攻。若地大不調,舉身沉重。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倔強。二者,心病。謂心懷苦惱,憂切悲哀,是名病苦。
四、死苦:死苦有二種:一者,病死。謂因疾病,壽盡而死。二者,外緣。謂或遇惡緣,或遭水火等難而死,是名死苦。
五、愛別離苦:謂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是名愛別離苦。
六、怨憎會苦:謂常所怨讎(同仇)憎惡之人,本求遠離,而反集聚,是名怨憎會苦。
七、求不得苦:謂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
八、五陰盛苦: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陰即蓋覆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不令顯發也。盛即盛大之義,謂前生、老、病、死等眾苦聚集,故名五陰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