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圖文

菩提心


【整理自淨空老法師《彌陀疏鈔》、《無量壽經》、《沙彌律儀》講演資料】

◎ 菩提心,自受用即是清凈、平等、覺;他受用就是大慈大悲。意即對人應大慈大悲,對自己則清凈、平等、覺。

◎ 儒云:「誠意正心」,即大乘佛法的「發菩提心」。馬鳴菩薩《起信論》云「直心、深心、大悲心」;《觀無量壽佛經》云「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

 * 菩提心之本體:

  儒云誠意、《起信論》云直心、《觀經》云至誠心。

 * 菩提心之作用:

   儒云正心。《起信論》、《觀經》分自、他二種受用。

   ○ 自受用:俱云深心。對自應保持清淨、平等、覺。

   ○ 他受用:《起信論》云大悲心,《觀經》云迴向發願心。於他應存大慈大悲。

◎ 三心圓發,證圓初住,即發心住菩薩。凡夫待人接物虛情假意,於自不真誠、不清淨,於他心無慈悲。雖口常念發菩提心,並無實質。

◎ 《無量壽經》中「心常諦住度世之道」 即為「發菩提心」,亦為「四弘誓願」中之「眾生無邊誓願度」。常存此念,即『度世之道』。『諦』是真實,說明心真正安住於四弘誓願上,念念希望幫助眾生。為幫助眾生,先努力成就自己。

◎ 「誠意正心」如何修法?菩提心(即真誠)如何修法?北宋儒佛大家司馬光先生云,自「不妄語」始。世云「進德修業」,如何增進道德學問?也應自不妄語始。言語不誠實,即心不正,於世出世法必有障礙,如何能真實成就!

 

 【節錄自 黃念祖老居士無量壽經註解】

◎ 「發菩提心」。菩提,梵語,舊譯為道,新譯為覺。菩提心即是求真道之心,求正覺之心。

◎ 菩提心即自覺覺他之心。

 * 緣事菩提心,以四弘誓願為體。

 * 緣理菩提心。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安住于中道實相,而圓成上求下化之願行。是為最上之菩提心。

◎ 菩提心量,廣大無邊,長遠無限。故能感得廣大無際依報淨土。長遠無量正報壽命。

◎ 雖願皆度無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

◎ 《勸發菩提心文》曰:「發菩提心,諸善中王。」

◎ 《無量壽經起信論》曰:「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眾生之慧命。才發此心,已成佛道。以與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故。」又經中三輩往生,皆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 道綽大師於發菩提心有四番議論。

 * 第一,顯菩提心之功用。

  ○ 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

  ○ 若欲發心作佛者,此心廣大,周遍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虛空。此心長遠,盡未來際。此心普備,離二乘障。若能一發此心,傾無始生死有淪。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遠詣佛果,無有失滅。

  ○ 菩提心實為往生淨土之源。「源」者,本也。故知,若不發此心,縱然勤修,亦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終不能往生也。

  ○ 「發心作佛」即發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心。蓋能發如是心者,本來是佛。此「作佛」之「心」,即本來是佛之心。

  ○ 論曰:「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薩功德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 第二,出菩提名體者。法身菩提,報身菩提,化身菩提。

  ○ 法身菩提,即是真如、實相與第一義空。「自性清淨,體無穢染」。此即禪宗六祖於聞「無住生心」,豁然大悟時,所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也。又「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即「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因本自具足,故不假修成也。

  ○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惠能大師當時尚未剃度,只是廟中一苦工。一發此心,頓登祖位。

  ○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故備修萬行,功德莊嚴,得報身佛果。報身圓明具德,通達無礙。故曰「圓通無礙」,名為報身菩提。

  ○ 從報身流現化身。隨機化現,妙用無窮。故曰「益物圓通」,名為化身菩提。

 * 第三,顯發心有異者。

  ○ 一者,須識有無,與了達從本以來,自性清淨。……「無」者,無明本無,枝葉何有,達妄本空,真性自顯。此即知無。……知有者,即是知有此佛性。

  ○ 二者,「緣修萬行」相當於該論之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

  ○ 三者,「大慈悲為本」,相當於彼之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

        發如是之心,即是發大菩提心也。

  ○ 菩提心,即願成佛度生,攝取眾生往生淨土之心。

  ○ 本經《獨留此經品》曰:「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明能信淨土,實是一切世間難中之難。於此難信能信,斯即大智。順此信心,發成佛度生同登淨土之願,即是發菩提心也。

  ○ 《彌陀要解》云:「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

《安樂集》

◎ 遠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

 * 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

 * 三者,依方便門,憐憫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

◎ 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

 * 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諸樂故。

 * 二者,安清淨心。為拔一切眾生苦故。

 * 三者,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得畢竟常樂者。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要依大義門。大義門者,謂彼安樂佛國是也。故令一心專至,願生彼國,欲使早會無上菩提也。

 

【節錄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

【節錄自《佛光大辭典》】

    菩提心之體性,大日經卷一住心品謂,如實知自心,即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淨心為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