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圖文

三障


    三障,即煩惱障、業障、報障。另於《華嚴孔目》中,祖師亦以皮、肉、心比喻執著、分別、妄想為修行三種障礙。

 

【三障】--《佛學常見辭彙》

    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障,如貪欲、瞋恚、愚痴等之惑是;業障,如五逆、十惡等之業是;報障,如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是。眾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開悟佛道。

 

【三障】--《三藏法數》

﹝出涅槃經﹞

    障,蔽也。謂諸眾生被惑業障蔽,不見正道,善心不能生起,故名障也。

    一、煩惱障。昏煩之法,惱亂心神,故名煩惱。謂貪欲、瞋恚、愚癡等惑,障蔽正道,是名煩惱障。

    二、業障。業即業行,謂由貪瞋癡起身口意,造作五無間重惡之業,障蔽正道,是名業障。(五無間業者,一殺父、二殺母、三殺阿羅漢、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也。)

    三、報障。報即果報。謂由煩惱惑業,生在地獄、畜生、餓鬼諸趣,因此障蔽正道,是名報障。

 

【以下整理自淨空法師《華嚴經》講演資料】

    迴向偈云:「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三障者,惑障(迷惑),業障(造業),報障(受報)。

    《涅槃經》云:「障,蔽也。謂諸眾生被此惑業障蔽,不見正道,善心不能生起,故云障也」。

    此先說明『障』,為「蒙蔽」之義。凡夫迷惑,迷惑屬愚痴,愚痴故造業,造業則受報。凡夫因此三類煩惱,不得見性。『正道』即是自性,不見自性。故云惑、業、報為三障。

    惑障,即是煩惱障。經云:「煩惱障,昏煩之法,惱亂心神,故名煩惱。謂貪欲、瞋恚、愚痴等惑,障蔽正道,是名煩惱障」。

    首先說明煩惱障。此地具體指出,貪、瞋、痴為三大煩惱。眾生內具煩惱,遇順境則生貪欲,遇逆境則起瞋恚,若遇正法則生愚痴;何謂愚痴?雖聽經、讀經而不解其義,錯解其義,故能障道。

    由是而知,內具貪瞋痴之「煩惱障」,必定造業。業即業行,行是行為。正造作時,名為「事」;造作完畢,名為「業」。如,上學念書,學習結束後稱「畢業」。故知「業」為行為之結果,行為善,則結善業;行為不善,則結惡業。

    以下舉例。「謂由貪瞋痴起身口意,造作五無間重惡之業,障蔽正道,是名業障」。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名五無間業。五者之中,阿羅漢是老師,今日我們雖不遇阿羅漢,若傷害一位好老師,真實善知識,等同殺害阿羅漢。

    造惡業則得惡報,故三障最後為「報障」,『報』即果報。「謂由煩惱惑業,生在地獄、畜生、餓鬼諸趣,因此障蔽正道,是名報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凡有起心動念,則因果報應同時生起。

 

【三障】--《三藏法數》

﹝出華嚴孔目﹞

    一、皮煩惱障。即三界中思惑也。謂貪瞋癡等煩惱,對外六塵而起,如皮在身外,故名皮煩惱障。(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思惑者,於一切法起貪愛心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二、肉煩惱障。即三界中見惑也。謂斷常有無等見,皆屬內心分別。如肉在皮內,故名肉煩惱障。

    三、心煩惱障。即根本無明惑也。謂此無明之惑,由迷真心,逐妄而起,故名心煩惱障。

 

【以下整理自淨空法師《華嚴經》講演資料】

    《華嚴孔目》中所說「三障」,為「皮,肉,心」三者,值得參考。

    「皮煩惱障,即三界中思惑也。謂貪瞋痴等煩惱,對外六塵而起,如皮在身外,故名皮煩惱障」。凡夫六根接觸六塵,因自心有貪瞋痴慢煩惱,故外面境界現前,煩惱立即起用造業。順境生貪,逆境生瞋恚、傲慢,發心修行者應時時警覺。

    第二,「肉煩惱障,即三界中見惑也。謂斷常有無等見,皆屬內心分別,如肉在皮內,故名肉煩惱障」。此段說明分別。執著對外,分別對內。「分別」即「對立」。簡而言之,真正修行應從自己內心深處放下一切對立。「斷、常」對立,「有、無」對立,「自、他」對立,「利、害」對立,「得、失」對立,所有對立均應化解,實因萬法本無對立,圓融無礙。若能真正明白宇宙人生,相有性空,事有理空,對立自然化解,煩惱消除大半,心常清淨自在。縱使行善遇諸障難,亦能安然忍受。他人任意毀謗、羞辱、陷害,亦不生惱亂。學佛者,心無對立,外不受境界干擾,內不生種種煩惱,心平氣和則是。

    末後「心煩惱障」,屬「根本無明」,起心動念。「謂此無明之惑,由迷真心,逐妄而起,故名心煩惱障」。說明煩惱根源為一念不覺。此事大乘佛法中說得透徹,能幫助我們化解根本問題。

    以上是祖師以皮、肉、心比喻煩惱淺深不一樣。末法修行,外魔內障,無人不具。障礙應除,難除能除。障礙去除,則能自度,自度而後則能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