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無性,是相對三自性而說。三自性是說明對一切萬法,應從三方面觀察,才能見到真相。佛為破除眾生執著,說三性後,又說三無性。
三無性,是相對三自性而說。三自性是說明對一切萬法,應從三方面觀察,才能見到真相。佛為破除眾生執著,說三性後,又說三無性。
「天王殿」。這是我們進入傳統正規佛教寺院,所看到的第一棟建築物。一進天王殿,當中供養著大大肚皮的彌勒菩薩,代表「生平等心,成喜悅相」。
這兩位天王,即是中國人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吸取古人的經驗、學問;「行萬里路」是觀光考察,吸收現代人的智慧、技能。果能做到捨人之短,取人之長,自己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四分者,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我們在《百法》裡看到,心法與心所法各有四分,這是護法菩薩建立的。
《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圓覺經》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自性圓滿具足一切智慧、福德、才藝、相好。自性又稱為「法性」、「本性」或者「心性」,也就是《三字經》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
供養佛像,一般習慣都是供養一尊佛、兩尊菩薩。佛代表「本體」,菩薩代表「從體起用」,無量無邊的德能作用。換言之,「體」是一切眾生的真如本性,「行」就是眾生本具的智慧福德。「本體」是一,只用一尊佛來表法。無量無邊的德用,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智」,一類是「行」,用兩位菩薩來做代表。一位菩薩代表「智慧」,另外一位菩薩代表「實行」。
世親菩薩造俱舍論,在聲聞對法藏內,最為精妙,專弘有宗。源出毗婆沙論,陳真諦三藏譯出,並作疏釋之。佚失不傳。
一般世界都有三災,所謂大三災、小三災。大三災,發生於壞中劫之末。小三災則發生於每個小劫人壽減少之時。
佛法所求的,在佛經裡,有一個名詞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阿」 翻成「無」, 「耨多羅」翻成「上」,「三」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覺」 。「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佛法教學的目的。
陳隋間智者大師居天台山,後人因以山名宗,稱為山家。蓋自北齊慧文禪師悟龍樹之旨,以授南嶽慧思,思傳之智者,而其道大顯。
在娑婆世界,普賢、文殊二大菩薩為釋迦牟尼佛的兩大脅侍。華嚴三聖中,毗盧遮那佛居中,代表本體。文殊菩薩代表「解」,普賢菩薩代表「行」,意即實踐,徹底落實。
對宇宙萬法具備正確覺悟、真實智慧,自然能幫助自己、幫助眾生解決問題,離苦得樂。
佛教,全名「佛陀教育」。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
成實宗論譯於姚秦羅什三藏。其中具名二空,立二種觀(謂空觀、無我觀)。
此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眾生離三塗,得無上力;又彼行時,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動,故稱大勢至。
凡夫與聖人同居之處。娑婆世界,三界二十八層天,連我們地球,一共有三個處所,屬凡聖同居土。
佛陀大智大覺的對象,是無盡時空裡所包含的一切萬事萬物,這個「萬」不是數字,是形容極多,無量的無量。一切事物「小」,如我們身上的一根汗毛端,或是微塵這麼微細的物質;「大」,至虛空法界;這無量無邊的萬事萬物,佛用一個代名詞來總括,這個代名詞就叫做「法」。
經上常講,物質現象有四種狀態,在動物(佛法叫有情),有生、老、病、死。在植物,樹木花草有生、住、異、滅。在礦物、山河大地,
如來滅後七百年時,龍樹菩薩開南天竺鐵塔,遇金剛薩埵,受職灌頂,秘密法門,方傳於世。
一尊佛的教化區即是三千大千世界。就娑婆世界而言,一個單位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周邊有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等四大部洲所圍繞。